当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低迷时,全世界的财富家族会更多关注艺术品的配置。尽管艺术金融在世界艺术品市场发达的国家已较为成熟,但在中国大陆还没有被大家所公认的、成熟的艺术金融商业模式。
艺术与金融联姻不是新鲜的话题,早已有之。从艺术品抵押、艺术品产权交易,再到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保险等,国内艺术家和金融机构不断尝试,一些基金、信托等资本纷纷进入艺术领域“探险”,甚至出现艺术理财产品。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额于2011年曾到达顶峰,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交易市场,后来随着经济疲软而回落。
但当其真正联姻后,会遇到种种的磨合与困难。有业内人士评价,“现在处于一种很混乱的状态。”比如,没有配套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艺术品行业的监管;投资者缺少对艺术品收藏的专业素养,普通大众缺少对美学和艺术的鉴赏力;缺乏权威且有公信力的鉴定评估机构;金融产品单一,没有把艺术品的真实价值和保险、评估、物流等所有配套设施通盘考虑。
当艺术品成为财富管理的一部分,艺术品的收藏与投资也会成为财富人群资产配置的首选。据全球艺术品收藏指数显示,所有艺术品十年中平均年回报是7%,而标普500指数的年平均回报是7.4%,艺术品回报和股票市场的回报不相上下。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无疑是巨大的。据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艺术金融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4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虽然处于调整中,但艺术金融的市场规模却比2013年增长了61.5%,达到123.4亿元。
由此而言,艺术金融确实是另类投资领域里一片待开发的蓝海。而另类投资正是监管层鼓励的创新领域,其中就包括艺术品市场领域的金融创新。在国外,很多人是把画廊和基金捆绑在一起的,对艺术品的价值进行准确的评估、售卖。各国的艺术银行也层出不穷。
兴业银行香港私人银行部前副总裁朱莉娅理解的艺术银行包括银行和艺术银行业务。前者指“以艺术品为存取租赁物的委托机构,通常指非政府文化艺术机构购买艺术家作品,再将作品转租或销售给政府机关、公共空间、企业、私人用于陈列、装饰、收藏等”。后者指“在私人银行业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的艺术银行,为艺术投资的银行服务,为收藏家服务,扶持年轻艺术家”。
1972年成立的加拿大艺术银行当属艺术银行的先驱,主要业务活动包括购买、租赁和延伸服务。银行藏品中的2/3都被租赁出去,不仅支持了加拿大艺术家的创作,还对加拿大艺术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越来越多的加拿大民众有机会接触到本国艺术。
澳大利亚艺术银行将本国视觉艺术家及工艺品制作者的优秀作品收购下来,再向本国民众出租,鼓励和支持有才华的、年轻的、崭露头角的艺术家创作优秀的当代视觉艺术作品。在收购和展出的过程中让作品不断升值,艺术银行再用获得的收入投入艺术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中。英国、挪威、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多国也先后成立了艺术银行。
前不久,中国台湾的文化部门宣布将斥资7000万元新台币合人民币约1200万元支持艺术市场发展,面向本土艺术家征集作品,经遴选后出资购买。第一批可供租借的艺术品将向公共部门开放,于候机楼等公共场所展示。今后租赁范围将逐步扩展,租金所得将用于支付艺术银行的运作成本。龙应台表示,“此举意在鼓励本土艺术创作,连接艺术家与市场,使具有潜力的艺术家为更多人所认识。同时提高公众的艺术素养,让公共空间都变成美学呼吸的空间。”
此前和一位北京的画家聊天,他说:“2014年国内的艺术品投资市场属于冷静期,一些艺术品无法通过市场去实现价值。而有些恶意炒作和假作品破坏了整个市场。甚至有人用毫无收藏价值的画骗百姓的钱。”破坏规则的有之,有心插柳的也有之。博古斋画廊上周末就与中国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画廊的创始人刘权创办了艺融网,将提供艺术品的评估、抵押等服务。“我们正在与台湾的资本谈合作,希望借用民间的力量来规范国内的艺术品投资市场。”
深圳银监局今年1月底叫停了一家“财富艺术银行”,反映出当前艺术品投资市场的凌乱状态。但在消灭乱象、建立规则的同时,若要下力气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监管部门理应鼓励和推动艺术银行的发展,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2009年,招商银行私人银行部就曾推出“私人银行艺术鉴赏计划”。
从国际上各家艺术银行诞生的那天起,主要目的就是扶持本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世界银行开展的艺术项目也在于支持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发展,以举办主题展览为主,展览主题包括消除无家可归现象、灾后重建、摆脱贫困、关注儿童生存现状等,并将征得的艺术品作为永久收藏。
我们要实现中华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让2亿贫困人口脱离贫困,更要兴建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基础设施,让国家有民气、让民众有文化、让社会有博爱。用金融的杠杆支撑文化领域建设,这个民族才会有希望和竞争力。从这个角度看,呼唤艺术银行,就是呼唤精神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