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刘礼宾:“美”家陈逸飞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刘礼宾 2008-02-19

原发表于《中国收藏》,时间为陈逸飞去世后不久。

内容提要:80年代以后陈逸飞走向商业成功的过程也是他和中国当代油画艺术慢慢“绝缘”的过程。从此,陈逸飞走向了轻吟低唱,吟诵的是他自己的歌,这首歌充斥的是怀旧、唯美、精致的感伤、刻意营造的贵族气,恰似陈逸飞所喜爱的李清照的词。但在80年代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美”不是一个核心“命题”。

陈逸飞无疑是最近的艺术品市场、文化娱乐界的热门话题。对于艺术品市场来讲,陈的去世意味着一个市场“神话”主角的离去,此后必然会有一系列“余震”;对于文化娱乐界来讲,陈的去世是一文化明星的猝然“化蝶”,他90年代以来在文化界的足迹此时陡然变为诸多“文字”、“图片”,铺天盖地把你我包围,而这些报道都有港台八卦娱乐的痕迹。其实,陈逸飞始终是一位“美”家。他“美”画布、“美”电影、“美”服饰、“美”杂志、“美”环境。他因爱“美”选择了绘画,又因痴“美”杜鹃啼血——陈逸飞在视觉艺术领域演绎了一段“传奇”。

陈逸飞,也是中国美术界的热门话题。90年代,刚开始对艺术市场有所感觉的中国油画领域频率极高地跃动着一个人的名字——陈逸飞。他的作品拍卖价格屡创新高!《浔阳遗韵》、《罂粟花》、《夜宴》、《海上旧梦》……,这些作品变成了一系列“惊叹号”。陈逸飞成为了艺术市场的宠儿。

陈逸飞何许人?简历上说他是纽约亨特学院硕士、签约哈默画廊,70年代就进入了中国油画领域。1968年,陈逸飞提前两年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当时他受中央工艺美院色彩教学法中传来的苏联画法的影响,从“马克西莫夫油画进修班”结业的俞云阶的教导,到贺友直、顾炳鑫等连环画画家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下,陈逸飞获得了几种重要的绘画能力:严谨的造型能力、宏大构图的能力、色彩表现的能力。毕业后的陈逸飞经常当众创作大型壁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驾驭“大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他此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陈逸飞创作的黄金时期是在70年代。1972年,陈逸飞创作了《黄河颂》,同年与魏景山合作创作了《开路先锋》。1978年应孔令德的力荐,陈逸飞与魏景山为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合作创作了《蒋家王朝的覆灭》。在当时,陈逸飞在革命历史画领域的杰出表现使他成为了年轻画家的佼佼者。某种程度上说,《蒋家王朝的覆灭》是陈逸飞的巅峰之作。

《黄河颂》、《蒋家王朝的覆灭》则体现了革命主义影响下的浪漫主义倾向。“革命”是文革时期鼓动年轻人斗志的重要力量,陈逸飞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视觉上浪漫化了。相对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来讲,陈逸飞的作品以其俊洒、磅礴的风格更好地诠释了“革命”、“浪漫”结合的可能性,这使作品有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同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革命历史画的创作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领域,“高、光、亮”的模式是所有画家必须遵循的创作原则,陈逸飞的这三件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种限制的束缚,提供了另类图像类型。

陈逸飞的成名作《黄河颂》受到了苏联现实主义的影响,他对于色彩、技法的讲究使这件作品异类于当时描画“英雄”的经典图式。陈逸飞在1971年创作的《红旗》就因画面色彩被批评为“受资产阶级画派——印氏影响”。而他在回忆《蒋家王朝的覆灭》时提到,在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场景、形象、服装、道具都是建立在实物写生的基础上的,尽量做到忠实于原物。画家强调真实感,恰恰构成了对其前的文革绘画“模式”的反搏。《蒋家王朝的覆灭》这件作品使人容易想到美术史上的两件作品:在构图上类似于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只不过陈将视点提高了;画面风格、特别是写实风格类似于苏里科夫的《女贵族莫洛佐娃》,苏里科夫也正是陈逸飞所崇拜的画家。德拉克洛瓦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苏里科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陈在谈到自己绘画风格的时候,出现频率最多评价词是“浪漫现实主义”。可见陈对于这个评语的青睐,而他所强调的这种重要绘画特征已在《蒋家王朝的覆灭》中达到了成熟。1982年,这幅作品获得“1977——1982年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评选”一等奖,并不是偶然。在后来的创作中,陈逸飞不过把“浪漫”精致化了,“写实”梦幻化了,但是缺少了激情,多的是上海文化熏陶出来的恍如隔世的怀旧意绪。

1979年,陈逸飞创作了《踱步》。的确如媒体所言,这件作品“标志着陈逸飞在思想精神领域的转折”。画家把自己放在“五四运动”前后的大量照片前,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位在中国近代苦难中寻找人文主义思想的有抱负的艺术形象。画面表现了他当时对时代的反思。这件作品非常容易使人想起程丛林同在1979年创作的作品《1968年×月×日雪》。只不过陈逸飞用“五四”前后的“革命”来指代“文革”,在批判性上稍弱一些。但是陈逸飞在这里表现出了可贵的批判意识,也表现出了对时代的敏感。不难理解,陈逸飞此时处于决断的关键时刻,也出于创作的转折期,陈逸飞如果延续这种批判意识,他可能成为“新时期美术”的一位重要油画家,但是他选择了去美国。至此以后,陈逸飞就不再是与中国现实相关联的知识分子了,他成了拥抱商业的弄潮儿。许多媒体在报道陈逸飞的时候,都在讲述一个事实,商业成功不是陈逸飞的错!其实商业成功与否从来不是评价一位艺术家的标准,问题是陈逸飞在此后的创作没有触及任何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中国艺术问题。他开始变得和中国无关,和中国艺术无关!他走向了选定某些“符号”呈现他既有的美术技法,还把他的油画技法也精致化了。

80年代以后陈逸飞走向商业成功的过程也是他和中国当代油画艺术慢慢“绝缘”的过程。从此,陈逸飞走向了轻吟低唱,吟诵的是他自己的歌,这首歌充斥的是怀旧、唯美、精致的感伤、刻意营造的贵族气,恰似陈逸飞所喜爱的李清照的词。但在80年代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美”不是一个核心“命题”。

陈逸飞所选择的符号有“仕女”、“音乐演奏者”、“周庄风景”、“西藏题材”。1983年,陈逸飞在哈默画廊举办自己首次个展,展览的名字叫做“绘出中国梦”。在笔者看来,陈的作品的确在画“梦”,美丽的梦。哈默画廊老板在向世人推介陈逸飞时指出:“他的画是接近诗的。”陈逸飞喜欢的词是李清照的,但是宋代的现实环境已经逝去。陈的画在演绎唐代的梦(《浔阳遗韵》)、宋代的梦、少年时代的梦(周庄)、西藏的梦。尽管陈逸飞称自己不是一个敢于创作现状的人,但是我们发现,从80年代到90年代的创作,陈逸飞的作品风格并没有出现大的变化。仕女永远有深色、简约的背景,娴静淡雅的美女,淡淡的忧愁;风景中永远流淌着小河,还有架在上面的桥,笔者实在难以解读出这些风景画一位批评家所说的“与他早年创作中的英雄主义气质的千丝万缕的关系”;陈逸飞在《山地风》中表现了藏族题材,但整幅作品似乎没有超过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的意义。陈逸飞踯躅于个人的梦中,充当着一位肯为梦想献身的理想主义者、完美主义者。

避开陈逸飞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他的一系列成功轨迹。1991年,陈逸飞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创作的油画作品《浔阳遗韵》在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以137.5万港元打破了在世华人画家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1992年,他的新作《夜宴》以198万港元被香港富豪邵逸夫收藏,再创卖价新纪录。1994年,他的《山地风》在北京以186万元人民币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收藏家收藏。1997年陈逸飞的《罂粟花》在香港佳士得以387万港币刷新了当时中国油画拍卖的最高价。这些成功对于陈逸飞的创作意味着什么呢?

1990年陈逸飞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海,开始实施他的的“大美术”理念。1992年,陈逸飞为拍摄电影《海上旧梦》而成立陈逸飞工作室。1994年4月,上海逸飞文化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成立,拍摄了电影《人约黄昏》和反映上海当年拯救犹太难民的纪录片《逃往上海》和电视纪录片《上海方舟》。1995年陈逸飞成立了上海逸飞模特文化有限公司和逸飞环境艺术公司,1997年成立了上海逸飞服饰有限公司。2001年9月,陈逸飞又把目光投向平面传媒,由他担任总策划的《青年视觉》杂志创刊。

笔者看了陈拍摄的《人约黄昏》。电影中阴晦的光线,摇曳的人影,梦一般的布景,女主人公的淡淡哀伤无不表白着陈逸飞的“美”的理念。在大众传媒中陈逸飞找到了更宽广的天地,他将“绘画”扩展为“视觉艺术”。这使我想起了19世纪中期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当时的许多设计师都是艺术家。他们也是想把自己的“美”的理念传播开来,他们成功了。陈逸飞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他的服装穿的人越来越多,他也参与了上海浦东的一些市政规划建设。在“美”的领域陈逸飞长歌善舞,但是“美”似乎已经不是当代绘画艺术的核心,作为画家的陈逸飞又该怎样思考自己的身份呢?

淳子为陈逸飞做过采访:参访完的当晚有两个演出,淳子选择了崔建,陈逸飞选择了杨丽萍,或许这里面隐藏着某些东西吧!陈逸飞永远是一位爱“美”的画家。

编辑:叶晓燕】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