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平 《我病故我在》
最近,“治愈系”和“疗伤系”成了文学艺术界的流行词。“治愈系”源自日本流行音乐,原指那类抚慰人心、净化心灵的音乐。传至中国,变成了一个时髦的文化标签,如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小王子》这类文学书籍,因能给人以精神慰藉和心理抚愈,都被称为治愈系。“疗伤系”则出自新星出版社出版的丛书,集合了一群南京艺术家的艺术与理论作品,他们认为,急功近利的城市化,引发了人们不同程度的精神问题和心理疾病,而艺术能让人走向自我拯救之路。艺术创造不仅能成为一种自我治疗方式,还能为那些受伤的城市人提供精神与心理治疗。
这套书的出版,或许可视为一种新的艺术风向标,意味着中国的前卫艺术从过去单一的批判,开始转向了对社会心理与精神的建构。最近读了郭海平的《我病故我在》一书,作者是南京的当代艺术家。2005年他策划了“病:我们今天的艺术”展览后,疾病就成为他艺术观照的主要对象,而对精神病人艺术的组织和推广,也成为他介入艺术和社会问题的主要方式。他通过和精神病人的零距离接触,引导精神病人进行艺术创作,使媒体对中国精神病人的关怀有了更深的探讨,成为艺术介入社会的典型案例。5年前他就出版了《癫狂的艺术》一书,收集了病人画作和他对病人的观察日记,以及医生对病人的治疗记录,成为中国目前唯一一份精神病人艺术报告。
也许是多种机缘,使郭海平对疾病和精神病人有更多的观察和思考。在他幼年时,一个哥哥曾因参军不成、插队农村而精神失常,这可能是他关注精神疾病的最初动因。1990年代初,他从事过几年心理咨询工作,加上他一直在进行艺术实践,使他对精神疾病和艺术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知。艺术原本就驰骋在一个自由的生命空间,它尊重人心灵世界的不可知性和神秘性,就像一个存在于幻想与现实之间的通道。弗洛伊德很早就认为,天才的艺术家常患有部分能力被抑制的疾病,所以人们在艺术家的梦想和白日梦之间,总是找不到清晰的边界。但艺术家却有能力用这种神秘的力量,把他所掌握的材料塑造成震撼人心的作品,使这些作品成为慰藉人心的源泉。凡高就说过:“我越是神智分裂,越是虚弱,就越能进入一种艺术境界。”所以我们看到,中西方很多天才艺术家,一方面被精神疾病所困扰,从徐渭、八大山人到米开朗基罗、凡高,一方面又用自由的生命意志创作出了极具艺术张力的作品。或许在疾病和痛苦中,彰显对生命和世界的发现,已成为艺术家的天职。
我猜测,真正让郭海平体会到“疾病”是一种超越,可能是2009年他被诊断为肺癌,虽然他最终被告知是误诊。但在他等手术的那些日子里,他一定对“疾病”有了更深的体悟。人们把健康视为身体的天性,一旦疾病突然降临,人们会忍不住思考它神秘的来源,尤其是重大疾病。病人或许会因此恐惧、绝望甚至怨恨,但也可能去思考或祷告。我想,每个被疾病折磨的人,都会忍不住从自己的病中找寻某种意义。早期的人类,通过祷告、许愿、赎罪、献祭等方式,期望老天或上帝能把疾病带走。即便有了现代医学,面对那些无法治愈的疾病,人们仍会尝试各种神秘疗法,并对疾病之源充满敬畏。
现代医学在摆脱了巫术、祭司和宗教的阴影后,也把疾病的存在与整体的人分开了,疾病只被视为是某个器官的病变,与人的整流体精神无关。医生也就变成了活动在药物和器械流水线旁的技术工人,与病人不再有精神交流,这在某种程度也酝酿了现代医学的良心与精神危机。在西方,一直有器官医学与精神医学的分流,精神医学中像顺势疗法、自然疗法中的很多理论,与中医的某些认知相类似。上世纪30 年代,美国精神病医生南姆伯格提出了“艺术疗法”,使艺术治疗在欧美等国获得了较大的市场。美国不仅有各种专业的艺术治疗专业组织,1960年代就有了专业的《美国艺术治疗杂志》,很多大学还开设了艺术治疗的课程,授硕、博等各种学位。
艺术治疗之所以在欧美发展得迅速, 主因是疾病认知、治疗模式的改变,人们发现很多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对病因的认知从“生物和生理”模式转向“社会和心理”模式、治疗也从对“ 病”的治疗转向对“人”的治疗,开始重视平日的心理干预。其中范围最广泛、疗效最好的,主要是绘画和音乐疗法。艺术治疗虽然在技术和实践上趋于系统和完善,但理论仍然很薄弱,它的学科基础主要是艺术学与心理学。虽然郭海平是作为艺术家介入艺术治疗这一领域的,但他的很多理论是与欧美的艺术治疗是相通的。这一领域,同样需更多的艺术创作者,来进行治疗的实践和理论的总结。
在《我病故我在》中,郭海平有很多对疾病的新认知。比如他认为疾病给予人们的是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疾病中的疼痛、呻吟或呼救,看似伤害,但也是一种关心,它表达了生命和自然的真实需要。如果你认真面对疾病,会发现它对人的折磨过程,其实在调动人的生命潜能和唤醒人对自然敬畏,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疾病使人与自然实现了统一。所以,疾病更像是死亡的一次预演、一个警告,沉思疾病,人类才能放弃生命中那些不重要的东西,使生命进入一个更为自由的空间。但如果抗拒这种警示,人就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只有当疾病降临时,人才会丢掉自己的面具,在不断反思中变得单纯真实起来,这大概就是他讲的“我病故我在”的真正含义。
尽管都是死亡,有精神和信仰者的死亡,与没有精神和信仰的人的死亡,显然是有很大差别的。疾病也是同一个道理。因为有传统中医,中国艺术家在面对疾病这个主题上,显然比西方艺术家更有优势。《黄帝内经》早就说过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我想这大概也是郭海平等人的艺术理想。
《我病故我在》
作者:郭海平 / 出版:新星出版社
简介:通过艺术进入中国人的潜意识并让中国人的潜意识得到充分展示一直是郭海平的理想。1989年,郭海平在南京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创建艺术分析部,这是中国用艺术介入心理咨询实践的最早记录。由于条件限制,他不得不在四年后放弃这项工作而去做一名自由艺术家。2006年郭海平进入精神病院了解精神病人自发创作的原生艺术,从那一刻开始,他的艺术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郭海平希望用艺术打开中国人的潜意识大门,让中国人心灵呼吸到自由的空气,为此,他与精神科医生合作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介绍中国精神病人原生艺术的著作,又在朋友的支持下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专为精神病人服务的艺术中心。《我病故我在》是郭海平近十年艺术实践的首次总结,其中有评论、随笔,也有与精神分裂者的对话,大量绘画、装置、行为图片与文字结合在一起,又让《我病故我在》增添了许多不可言说的意义。
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 当代艺术与精神自由
我们是否能够接受个人自由?
中国艺术不能是一块遮羞布
中国当代艺术的绝望与希望
艺术药理学
适者生存的是肉体还是灵魂?
让艺术为我们招魂
没有界线的艺术、医术和巫术
在“晒太阳”中获得超越的力量
“创作手记”两篇
立足本土转向求真
——与何桂彦谈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实践与发展
第二部分 用艺术为癫狂辩护
疾病的意志
为什么需要保护中国精神病人原生艺术家?
我们需要宽容精神病人并尊敬他们的艺术
宋伟的无助与艺术界的无能
墨尔本启示
——如何用艺术保护精神病人的权益
第三部分 关于癫狂与艺术的对话
与《艺术与设计》亓昕对话
与《艺术国际网》网友在线对话
与精神分裂者张玉宝对话
与精神分裂者宋伟对话
与精神分裂者李奔对话
与精神分裂者周惠明对话
附录 郭海平艺术简历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