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家美术馆

来源:美术报 作者:金璟 2012-09-01

8月22日,有消息称,在让人期待已久的中国美术馆新馆建筑方案竞标中,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击败扎哈·哈迪德(英国)和弗兰克·盖里(美国)胜出,随后,这一消息得到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确认。这意味着,又一座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将由国外建筑师操刀主持设计。

 

中国美术馆新馆选址于鸟巢与中国科技馆新馆之间,建筑面积近13万平方米。早先的招标过程中称,美术馆新馆将会是一座极具地标意义,并包含若干中国元素的建筑。而这个独特的建筑能否与周围的鸟巢、水立方建筑风格相匹配,国际建筑大师将为北京带来怎样一个“惊世骇俗”之作,成为人们最关注的话题。据悉,在中国美术馆新馆招标中,最终入围的4个方案中,没有一个是中国本土建筑师的作品。

 

新世纪以来,随着翻天覆地的城市化运动,一座座巨大建筑在中国许多城市诞生,国家大剧院、鸟巢、还有央视新大楼等等,一个个在别处无法实现的方案,都被实实在在地构筑出来。建筑设计的“国际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中国美术馆新馆的竞标结果,再次让人想到,中国的地标性建筑成为国际建筑师试验场这样的观点。

 

当下的中国,新的巨大建筑多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随着一批依托于高科技的建筑技术、设计形式新颖现代、体格庞大的歌剧院、美术(博物)馆等等建成,对城市美学建设、性格塑造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但是,面对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城市格局,如何保持它与原有城市文化的延续继承、相互融合,维系人、城市与建筑间的自然协调,都值得我们思考。

 

作为国家最高美术殿堂,中国美术馆重建的消息一经发布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在美术馆等公共建筑的设计问题上,人们想到1997年建成揭幕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当时,弗兰克·盖里的方案也受到了众多批评与质疑,但是时间证明了这个建筑最后的成功。有人用“一座美术馆拯救了一座城市”来形容它带给城市的影响。在建成后,它成为艺术爱好者不可或缺的朝圣之地,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

 

人们总在抱怨传统建筑的千篇一律和缺乏新意,而标新立异的建筑又会遭到哗众取宠、缺乏实用价值的非议。也许,针对“古根海姆现象”,衡量一个国家美术馆的标准不仅仅在于外观的美学特征,更重要的是,它需要经过生活在当下以及未来一代代使用者的考验。艺术品与人的交流、建筑空间与作品的连接、建筑材料的可持续等问题都将承受时间的洗涤。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传承经典之美的心灵之所,继承世世代代美的连接。

 

据介绍,新建的国家美术馆“将会提供更为丰富的、更为立体的美术作品的展示,同时有更为先进的服务手段和条件以及更为优质的服务水平,为首都北京打造国际都市增添新的文化高地”。目前,努维尔方案的具体面貌尚不得而知,国家美术馆是否能够承载中国美术独特的传统与精髓,实现他的文化使命?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赵丹】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