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号畅安,北京人,祖籍福建福州。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他常被人们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可他却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涉及书画、雕塑、烹饪、建筑等方面。他对工艺美术史及家具,尤其是对明清家具、古代漆器和竹刻等,均有深刻研究和独到见解。他注重长期的实践考证,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迄今为止已写出专著10余部,论文90余篇。
玩物明智 玩出绝学
王世襄身上有不少标签,收藏家、玩家、学者、美食家,他的学术著作颇丰,不少民间市井的乐趣也被他钻研成绝学,著作成书。他研究得很深,但写的东西普通的读者也能够看懂,能够从其中受到启发。
作为文物大家,王世襄文物收藏的精神在如今特别值得提倡。王先生收藏东西很多,他的收藏很重要的就是学术研究,因为喜欢,而不是为了投资。那些被大收藏家看不上的东西,还有饮食、烹饪、盆景,这些街头巷尾市井气很浓的万物,王先生都当学问来研究。
画家黄苗子之子黄大刚讲过一个王老的故事,“他家里有一个佛像,这个佛像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是哪一尊了,小时候看过,据说是从黄山的一个小破庙里找到的,他看着可惜了,自己背着,花钱买了那个长途车的车票,最后人家说您能不能把这个挪边上,他马上站起来说你坐我这里行,这个是买了车票的。就这么背回北京了。”
王先生的很多研究都是他自己的兴趣,他一直做他自己有兴趣的,并且持之以恒。比如养蝈蝈、养鸽子,他把北京的很多民俗保存下来。他到养鸽子的基地,看的高兴之余自己爬着梯子往上看,在家里也是整箱整箱的鸽哨。王先生对待文物研究重视物质本体、精神背景、工艺技术三合一的科学研究态度,不管做什么事,都有一个琢磨劲。据原三联出版社总经理董秀玉回忆,王先生在出版《明式家具珍赏》的时候,做完鉴赏以后他为了要做研究,又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在美国看了很多博物馆里的家具,一次出去就几个月,《明式家具珍赏》影响力已经那么大的时候他还在认真地学。
王世襄先生
自谦自珍 不冤不乐
学问大,但王先生从来都很自谦。原燕山出版社社长赵珩回忆王老时说“他对很多东西都很执着,大家可能知道他对家具的喜好,其实他对于音律也非常感兴趣,他在音乐研究所好像也做过,在这之前他本身就有很深厚的基础。对于竹刻畅老也非常的了解,但是他很自谦,他觉得自己对竹刻这个事情不是很了解。”
文物摄影家孙之常也表示“王老很谦虚,有人找他鉴定,他从来不给鉴定。他说对现在的材料、工艺,没有第一线的研究,去给人鉴定可能有失误。他在家里面贴一个条‘谢绝鉴定’。这个还是遵照上级指示,因为在我们国家,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原来是有规定——不买卖文物,不参与商业活动,跟现在改革开放以后文物走向市场不是一个时代的事了。”
王世襄的平易近人也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尽管出身名门,曾经有过高贵的物质享受,但王先生不穿名贵的衣服,走到哪都被人看成一个老农或者一个厨师。他的平民意识很强,别人去拜访他,他经常在楼下迎接,没有一点架子。有小辈去家里做客,也经常亲自下厨做菜,像平辈人一样对待。王世襄的朋友也不论职位,无关身份,既有陈梦家、朱家溍、黄苗子等名家大家,也有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农民。
王老有一句口头禅经常挂在嘴边,叫做“不冤不乐”。这句北京老话,王世襄自己曾做过一番解释:大凡天下事,必有冤,始有乐。历尽艰辛,人人笑其冤之过程,亦即心花怒放,欢喜无状,感受最高享乐之过程。倘得来容易,俯拾皆是,又有何乐而言。王先生一生坎坷,却能够在随波逐流的命运中处处展现才华,在文革时期,即使人生跌入底谷,也能在郊野抓蛐蛐的爬山越岭中找到慰藉,得到快乐。
身系责任 传承文化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风回忆与王老交往的岁月,“王先生这一生是非常的坎坷的,但是也有很多的快乐。他的上半生非常快乐地玩各种各样的东西,他的后半生我觉得他一直是担心的,担心什么?他会那么多东西,喜欢那么多东西,他怕这个东西绝了。所以我觉得他后来整个工作的精神,就是让他所喜欢的东西别失传,然后因为历史上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了断档,他一个人独自承担起这个桥梁的责任。”
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让王老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研究材料。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教授陈池瑜提到了《中国画论研究》。“这个是他88岁时候出版的。这本书里他对20世纪以来有关中国画的研究都非常的熟悉,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大概在1938年的时候就开始注意收集中国画的材料。他列举了一些比较重要的著作,包括1929年郑午昌写的《中国画学全史》,1932年余绍宋写的《书画书录解题》,这个也是我们现在必用的工具书。还有1937年俞剑华写的《中国绘画史》。他这一套书100万字,分上中下,时间是从先秦写到清末,几千年的历史。然后他分了三类,第一类就是绘画理论;第二类叫做画法,画法就是绘画的一些创作经验方法,包括从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到清代的《芥子园画谱》,还有周一桂的《小山画谱》,就这么的排列出来;第三类是绘画品评,唐代名画等等都在里面列出来了,所以工程量相当大。所以这个是我们研究画论的必读书目,而且王世襄先生对中国画论的学科建设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在王世襄百年诞辰纪念之际,我们学习王先生那些朴实的学术,学习王先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回望那一代中国文化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同时也应该去理解、去继承,把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传承下去,让它们不再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