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 of Art:An Analysis of Global Art Investment and Collection for “Post-Financial Crisis Time”
2008-2009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出了超乎想象的剧烈变动,究其原因既有众所周知的外部影响,也有艺术市场的自身因素。正是在这些外部影响和内部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中国艺术品市场不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而多变,同时也让人们对于其未来前景充满着疑问与困惑。
一、金融危机以来的世界艺术市场格局
根据以往的经验,区域性的艺术品市场总是要比交易中心市场的行情变化在时间上要“后置”一些,然而这次的情况则大大不同于以前。2009年上半年的俄罗斯艺术品市场中,富豪们由于资产严重缩水而减少了对艺术品的资金投入,这给这个区域的艺术品市场造成了很大的波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对印度经济产生很大影响,其中个人资产前40位的印度富豪平均缩水率达到了60%,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2009印度经济增长率4.5%的预期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该地区的艺术品市场,另据英国Art Tactic上半年的分析报告,自2008年10月以来印度艺术品市场的信心指数下降了63%,“有1/3的受访者认为印度现代艺术的市场行情将会在两年以内出现反弹,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印度当代艺术的市场需求则需要3-10年时间才能得以恢复”;日韩两国的艺术品市场,由于两国具有的外向型经济特性,因此在2008年以来受到了更大的外部冲击,韩国艺术品市场的规模从2007年的4000亿韩元降至2008年的3000亿韩元,而日本由于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惨痛经历,2000年以来日本艺术品市场一直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专家们普遍认为在目前的景融危机下日本艺术品市场的重新振兴仍是“漫漫长路”;此前被一致看好的中东艺术品市场也在2009年难逃大势而归于平淡,2009年3月21日迪拜当代艺术博览会不仅规模萎缩到61家画廊,而且交易令人失望,而3月18日举办的苏富比多哈拍卖会同样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夜场拍卖的成交率仅为55%,成交金额跌至450万美元。
二、历史的参照
在西方艺术品市场中,交易的艺术品品类有着明确的界分,但是这个界分随着历史性的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真实地反映出艺术品市场自身的演变。譬如在20世纪初西方艺术品的交易类型主要分为大师作品、19世纪艺术品和印象派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又分为老大师作品、19世纪艺术品、印象派艺术、现代艺术、战后艺术,至20世纪90年代后又分为老大师作品、19世纪艺术品、印象派、现代艺术、战后艺术、当代艺术等,由此可见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品市场向新艺术的拓展变得越来越迅速,而市场对新艺术拓展的深层动机就是“发现价值洼地”,尤其在老大师作品、19世纪艺术品、印象派甚至是现代艺术、战后艺术的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而“价值洼地”悉数殆尽之后,当代艺术无疑成为了市场聚焦的可能目标。至20世纪的1990年全球收藏家收藏当代艺术的收藏家比例已经上升到56%,之后随着西方艺术品市场针对当代艺术的迅猛转向,当代艺术这一收藏家最先发现的“价值洼地”也随即被公之于众。
根据对美国《艺术新闻》历年全球收藏家榜单的研究,我们还可以发现不同职业背景的收藏家针对当代艺术收藏的认知度变化:1、1990年,制造业背景的收藏家中收藏当代艺术的占同行业收藏家的比例为41.67%、基础资源与能源行业的占比40%、金融投资行业的占比53.33%、房地产行业的占比56.76%;如果再细分的话,1990年在投资行业的收藏家中收藏当代艺术的占比为61.54%、奢侈品行业的同期数据为60%,而北美洲基础资料和能源行业中的占比情况为30%。2、2008年,全球收藏家收藏当代艺术的收藏家比例再次跃升到了77%,其中制造业背景的收藏家中收藏当代艺术的占同行业收藏家的比例为78.57%、基础资源与能源行业的占比72.73%、金融投资行业的占比69.23%、房地产行业的占比85.71%;而投资行业的占比为63.64%、奢侈品行业的占比为50%、美洲基础资料和能源行业的占比为63.64%。通过1990年与2008年的数据比对,20世纪90年代针对当代艺术这一“价值洼地”,在大行业的背景中房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无疑是其中的“先行者”,而金融投资业中的投资行业对于“价值洼地”的职业嗅觉,和商品行业中的奢侈品行业对于前卫、时髦的当代艺术与生俱来的亲近感,更令它们成为了最初的“激进派”;而随着当代艺术“价值洼地”的不断公开化,房地产业在这个潮流中继续领先,而制造业、基础资源与能源业在潮流中急起直追,尤其以收藏行为相对“保守”的北美洲基础材料和能源行业为例,则是从1990年的占比30%跃升为63.64%。
三、新兴市场并不成熟
正如金融危机爆发伊始的情形,人们一方面对危机的危害程度心存侥幸,一方面也希冀新兴市场能够成为所谓的“救世军”。的确,2006年以来新兴市场在全球艺术市场中的崛起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而以中国、印度、俄罗斯、中东地区为代表的市场新势力不仅迅速超越了传统西方国家,尤其对全球艺术市场产生了格局性的影响。既然来自新兴市场的力量推动了整体市场的昔日景气,那么这股力量会成为当下市场的“救世军”吗?事实并非如此,在金融环境不断恶化的整体背景下,新兴市场同样受到重创;而从“金砖四国”2008年全年股市跌幅超过40%甚至70%而言,不仅大大高于美国2008标准普尔的39.35%跌幅,也高于英、法、德三大股市的40%跌幅,其受损严重可见一斑。而在资产价格下降、现金短缺、汇率波动的各种因素之下,进入2009年新兴市场对于纽约、伦敦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参与度呈现出了急剧下降。
四、亚洲市场的行情与前景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亚洲地区跨国的市场整合也成为了抵御危机的当下策略。在艺术拍卖方面,2009年2月份北京匡时拍卖公司与日本亲和拍卖公司宣布全面合作;在艺术博览会方面,2009年3月份的东京也举办了首届日韩艺术博览会;而更早的案例则是2008年12月日、韩、印尼和中国台湾地区的4家代表性的拍卖公司,在中国澳门联合举办“亚洲拍卖周”,推出了一系列的拍卖活动,整合各自的市场资源而互补共赢,而2009年5月“亚洲拍卖周”更移师香港,开始与佳士得、苏富比同台共舞,展现了亚洲自我整合的趋势。
然而即便如此,亚洲艺术市场的整合尚停留在资源互换和局部交流的层面,并没有深化而出现有效的体制性变革,因此要实现亚洲艺术市场一体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在金融危机面前亚洲各国的艺术市场已经形成更多的共识:①亚洲的艺术市场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市场规模依然偏低。2008年只占到了全球的10%左右的份额,其市场地位仍处于从属的现实位置,无法真正抗衡以西方为主导的市场,无法在危机面前独善其身,更遑论在危机中成为所谓的“救世军”。②亚洲各国的艺术市场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自身的缺陷。相对发达的经济体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艺术市场发育较早但市场容量明显偏小、艺术资源相对单一匮乏;中国、印度、中东地区幅员广阔,艺术资源相对丰富多样,但艺术市场发育较晚,市场结构与渠道尚不成熟;而印尼、越南、菲律宾、泰国等,本国购买力明显不足,艺术市场仍处于发展起步的阶段。③亚洲艺术市场有着很好的发展潜力。一方面亚洲艺术在价格方面仍有很大的竞争力,亚洲艺术的市场现状是质量高而价格低;一方面亚洲有着雄厚的艺术家资源,根据2007年ARTPRICE网站的统计,全球艺术家的总数为1200万人,60%的艺术家生活在亚洲,因此亚洲不仅有着庞大的艺术资源,而且还有着大量未被发现甚至有可能被埋没的艺术价值。而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式进步、将资源潜力转化为市场动力的核心,除了脚踏实地地专注自身发展之外,如何形成亚洲艺术市场的“合力”无疑也将成为目前亟待探讨的核心话题。
的确,亚洲各国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彼此间的“互视与沟通”才刚刚开始,然而金融危机或许已经成为了一种助推力,在“谋求亚洲的价值共识”的前提下,亚洲艺术市场的新转折已见端倪。
文 / 赵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市场分析中心主任)
By Zhao Li(Associate Professor at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Director of the Art Market Analysis Center of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Beijing)
直面金融风暴的世界收藏——东西方对话
Collecting in Today’s Turbulent World – A Dialogue Between East and West
图片:F01
图片说明:“2009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新闻发布会
对于今年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届来说,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2009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Global Collecting Forum 2009)的移师中国。这个由英国“战略对话研究院”创设于2004年的论坛,一直以来只在伦敦举办。作为当今全球最高端的艺术品收藏论坛,每年受邀参与论坛讨论的嘉宾都是全球最顶级的收藏家、艺术基金会、艺术捐助人或机构、美术馆与博物馆的策展人或馆长、艺术院校院长、知名专家等收藏界顶尖人物,以及与艺术品创作、收藏有关的政府机构首脑。创立5年来,这个论坛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全球峰会之一。与会者在业界的特殊地位,使得该论坛对全球艺术收藏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该论坛也因而成为公认的市场风向标。而今年,这个关于艺术品高端收藏的峰会,将由中国华彬论坛来操办主持。在金融危机后全球艺术市场咋暖还寒的时刻,把世界范围的——尤其是欧美艺术领域的风云人物,如纽约Moma的馆长,或是泰特美术馆的馆长,全部邀请到北京来参加以往只肯在伦敦召开的“闭门会议”,这会是一个什么概念?
7月21日,本届论坛已在华彬大厦举办了新闻发布会。届时整个论坛将分成三大板块:“闭门会议”、公共论坛和中国艺术展。论坛的具体情况,读者可以去99艺术网(http://news.99ys.com/20090721/article--090721--27707_1.shtml)查询阅读。值得一提的是当天新闻发布会后,在与部分记者的自由讨论中,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王石先生的一番话,大意是先别追究这个论坛的目的和意义,如果我们能从中弄明白什么是收藏,什么是西方所谓的收藏,什么是中国所谓的收藏,那对我们就已经是很大的意义了。
只收藏2000年以来创作的中国当代艺术
White Rabbit Gallery: Focu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Emerging Since 2000
图片:F02
图片说明:白兔美术馆朱迪女士一家合影
谈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乌里•希克(Uli Sigg)和尤伦斯夫妇(Guy & Myriam Ullens)一定是绕不过去的话题。而今这个话题又多了一位绕不过去的人物,那就是来自澳大利亚的朱迪女士(Judith Neilson)。得到丈夫克尔•内尔森(Kerr Neilson)的独立资助,朱迪在悉尼建了一个美术馆——白兔美术馆(White Rabbit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Collection),专门用来收藏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与众不同的是,这个美术馆只收藏2000年以来创作的作品。从2006年至今的三年里,白兔美术馆共收藏了160多位中国艺术家的400多件作品,这些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装置、录像和多媒体几乎所有的形式;而其中的艺术家有的才刚从美术院校毕业。今年8月1日,白兔美术馆在悉尼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当时澳大利亚各个领域的重要人物基本上全都亲往现场道贺,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也专程从堪培拉赶去出席开幕式。开幕式后不久,在艺术家王智远的陪同下,朱迪女士再次来到北京,并于8月22日晚,邀请北京的部分媒体举办了一场非正式的见面酒会。王智远作为白兔美术馆的收藏顾问,在该馆的藏品选择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朱迪女士也是在王智远的影响下,开始关注中国艺术的状况并最后决定要盖一座收藏馆。白兔美术馆耗资近1000万澳元,占地2000平米,上下共4层,已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私人美术馆之一。
不管是收藏还是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个花巨资筹建的私人美术管来说,完全只收藏2000年以来的新作品,无疑是在冒险。然而对中国来说,或许正因为白兔美术馆的这个“冒险”,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格局将有所改变。
中国需要萨奇画廊的什么?
As For Saatchi: What Are We Expecting?
图片:F03
图片说明:萨奇画廊
作为艺术收藏与投资届的大鳄之一,萨奇画廊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最火爆的时候,也开始盯上了中国。2007年5月,萨奇画廊在北京宣布启动其“萨奇在线”网站的中文版。2008年10月,萨奇伦敦总部新空间的首场展览,即将张大力、曾梵志、向京等三十位中国当代最具市场实力的艺术家一网打尽,为其举办了一个题为“革命继续:来自中国的新艺术”的大型展览。按照萨奇画廊的惯例,这些展出的作品,自然都是被其收藏下来的作品。仅仅凭借这一次收藏,就足以让萨奇画廊跻身中国当代艺术大藏家之列。而据业内消息,即便是金融危机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大幅下跌,萨奇画廊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力度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所加强。如果这个消息可靠的话,那么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个针对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项目即将在萨奇出台。
然而在大家为萨奇画廊阔绰的出手赞叹之余,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担忧。比如早在去年“革命继续”的展览开幕后不久,著名策展人姜节泓就出来澄清他不是这个展览的策展人,并发表了自己对这个的评价。他认为萨奇此举依然打着文革和政治的旗号,不仅是对萨奇的讽刺,也是对整个收藏投资现象的讽刺。无独有偶,近年来被西方评论家夸赞“令人惊异的画家”张小涛,也认为这个展览“只能说是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过去”、“萨奇画廊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全面深入研究还比较欠缺”。的确,从画廊平台和收藏运作的角度来看,萨奇画廊无疑是国际性的标杆画廊之一。但从艺术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时至今日,如果收藏者的眼里只有王广义、方力钧这些市场“天王”的话,显然有点不合时宜。那么我们对萨奇画廊的关注和期待,究竟是什么呢?
【编辑: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