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一次为了公共艺术的聚会

来源:深圳商报 2009-03-19

  

  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挂牌仪式现场

  “深圳雕塑院”正式更名为“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成为国内第一家以“公共艺术”命名的国家事业单位,3月17日下午,在深圳规划局中厅举行的挂牌仪式上演了该中心第一次城市公共艺术活动。作为深圳建设“设计之都”的一项重要举措,市公共艺术中心今后将承担公共空间艺术的研究、策划、推广、创作等工作并承担政府委托的其他事项。

  不同于一般以发言为主的挂牌仪式,这次的挂牌仪式现场是一次关于城市公共艺术话题的沙龙,来自市政府有关部门、文化机构,规划、建筑、设计、艺术以及公众代表共一百多人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发挥公共艺术的力量来更好地建设一个全球“设计之都”,而会场中心摆放的“建言树”最引人注目,上面挂着主办单位事先向社会公开征集的几百封对公共艺术的“建言”。可以说,这是一次为了公共艺术的聚会。

  向一个开放的平台出发

  作为新机构的前身,深圳雕塑院在城市雕塑的规划和创作中曾经创造了骄人的成绩,《孺子牛》、《邓小平》、《深圳人的一天》等作品成功塑造了深圳积极创新、勇于开拓的城市形象,已成为中国城市雕塑中的标志性作品。在挂牌仪式现场,8根白色展览柱错落穿插——多件珍贵的历史事件以照片、出版物的方式定格于展览柱上,而创作“深圳人的一天”等难忘时刻则用DV的方式播放……参加活动的人们穿插在展览柱中间,在动静结合的展示方式中,走进深圳的城市艺术发展历史。

  据悉,公共艺术中心挂牌后,原成立于1991年的“深圳雕塑院”名称仍将保留,不过,机构的职责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来接受政府委托、创作城市雕塑的范围。公共艺术中心将开始有关城市公共艺术制度的调研工作,例如,对公共艺术的基金或公共艺术百分比计划的设立,公共艺术的建设、评审机制的建立等等,进行调研和论证工作。

  另外,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还将接受政府的委托,全面负责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日常工作。筹办“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将是该中心本年度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通过双年展的举办,让公众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公共艺术,让公众能真正欣赏、理解公共艺术。

  香港建筑师协会的符展成先生是专程从香港赶来参加此次活动的,他把这次活动看成了“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第一个项目,在他看来,新的机构能更好地促进深港两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模式。“雕塑只是艺术的一个门类,而公共艺术的涵盖面要广得多,更名后的公共艺术中心一方面扩大了关注范围,一方面面对了更广大的受众,在向一个更开放的平台出发。”符展成介绍,在香港,也有很多类似的组织,比如牛棚艺术中心、马会创意中心、建筑文化中心等,但他们都是民间机构,这些机构通过举办不同的活动,构建一个平台,与市民共享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专业成果,从而提高市民的整体审美素质。“打造真正的创意城市,不仅要输出自己的创意成果,而且要注重市民整体的文化厚度,反过来说,只有提高了市民整体的审美素质,才能不断有创意成果的输出。”

  从现实到虚拟的“公众参与”

  宣布挂牌的话音刚落,屏幕仿佛变幻的魔方,一阵闪烁之后,“深圳公共艺术中心”的字样出现在中央。与以往刻板的领导讲话、单位挂牌不同,这次的仪式本身就是一次公共艺术活动,连现实中的匾额都被虚拟世界的揭幕取代。

  为了表达“公众参与”这一主题,主办方不仅选择在了一个开放的空间举行挂牌仪式,而且在大厅内巨大的LED屏幕上,特别播放了在华强北繁华街头拍摄的公众人群,让深圳市民通过虚拟空间参加此次挂牌仪式。在城市学者魏甫华看来,一个城市正需要这样一个公共艺术中心,来思考艺术与公众的关系,思考艺术的公共参与问题,而这个开放的聚会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公众参与的例子。“这个名称的变化是和当下社会结构的变化、市民社会的形成有关的,现在很多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涉及到全球化、环境、政治等现实问题,以前的艺术家很少思考这些问题。在全球化时代,艺术家怎么作为?我想艺术家所能做的就是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考,呼唤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共同思考社会问题。而公共艺术中心的建立,从艺术的理论和实践上都会有所开拓。”

  如果说魏甫华是关注公共艺术的理论研究者,那么青年艺术家戴耘就是公共艺术的身体力行者。他特别不喜欢把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混合起来,他认为只有具备公共性因素的艺术作品才能被称为公共艺术,否则即使被放置在公共空间,也不能这么简单地归类。“过去提倡精英文化,艺术家是可以指点江山的。艺术作品公众懂不懂都无所谓,而公共艺术则要求艺术家要换位思考,关注更多的公共问题。”

  推广公共艺术是当务之急

  不同于传统艺术,公共艺术是贴近百姓、服务百姓的艺术形式,强调从创意到策划的过程,而这两点恰好与“设计”不谋而合。公共艺术中心负责人孙振华认为,在深圳处于从速度转向效益,从制造走向创意的重要转型阶段,向社会公众推出“公共艺术”的概念,有利于“设计之都”的建设。而在当天的挂牌仪式上,深圳著名设计师也纷纷现身,韩家英就是其中之一。

  “老实说,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目前在中国还没有。”韩家英一开口,就语出惊人,他认为真正的公共艺术应该把艺术和城市规划结合起来,而不是随性地在城市里放置艺术品。“我到美国去,看到那里的写字楼里摆放的都是艺术品,而且这些艺术品有专门的艺术总监设计更换。国外在公共艺术方面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决策制度,而在中国,才刚刚开始。”韩家英认为,城市环境的再塑造和民众的文化底蕴、审美趣味有很多关系,中国城市的当务之急是让公众了解公共艺术:“一个著名的公共艺术品可能成为一个城市的符号,如果这个中心的成立,能够让大家知道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价值,那么这个中心就有很大意义了。”

  事实上,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挂牌后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围绕公共艺术概念的推广,展开一系列公共艺术宣传工作,例如,与本报合作,定期举办“深圳市公共艺术系列访谈”,全面系统地梳理深圳三十年来公共艺术的发展状况、成就、问题,从中普及公共艺术的一些基本观念,让公众了解公共艺术,关心公共艺术的发展;举办“公共艺术系列论坛”,借双年展邀请国际国内著名学者、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公共活动家来深圳之际,组织本地专家学者、创意工作者和学生、市民,与他们进行对话,举办公共艺术专题的互动性论坛;开设系列性的“公共艺术”讲座,邀请国内在公共艺术方面著名的学者专家,进行定期的公众教育活动;开展“深圳人的一天”十年回顾活动,对十年前参加“深圳人的一天”设计建设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追踪采访,使深圳的市民对这个著名的公共艺术作品进行再认识;组织全体市民和艺术家一起绘制“深圳公共艺术地图”等。

【编辑:姚丹】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