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隐秘的机场
我们举办这次“隐秘的机场——成渝两地非盈利性机构文献展”目的是为了发现一种在主流当代艺术模式之外的多维度的实验生态,他们如何与艺术家社区建立联系?如何打通国际通道?如何把艺术生产与国际非盈利机构组织发生联系?如何持续的推出本土的优秀艺术家?通过民间、学院、机构的自主来完成这些工作的。
三个机构都针对了自己面对的群体去试图找到自己的方法与道路,这三个机构的共同之处:类似于一种自我组织和生长来完成一种救赎和超越。也许巴蜀之地从来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艺术与生活从来与日常生活是如此的亲近与天然。之所以我们把这三个机构的工作比喻为一个“隐秘的机场”这是一种尝试和一种持续在路上奔跑的状态,因为恐惧,所以奔跑。恐惧就是生产力!艺术家好比飞机,本土飞机需要囯际机场,有了机场可以中转到更广阔的国际机场。也许这三个机构的工作是一种民间性的自救行为,这种尝试和努力也许能带来一个区域艺术生态的点滴改变,有了机构和机构、有了平台,艺术家就自由了,艺术家处于这个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在机构的关系美学中,这个机构既是一个场域更是一个把国际化变成日常化工作的平台,只有在更专业的平台上来推动艺术生产,也许我们的工作才是有意义的?小飞机和国际机场是今天这个时代的某种缩影,我们要飞得高飞得远,其实取决于你是在哪个机场起飞?转机去哪里?你的小伙伴是谁?套用广告语有了机场一切皆有可能,所以建“机场”的意义是尽量直飞,减少 不必要的转机,转机也要转大机场......虽然这个机场处于隐匿的神秘状态,有时像传销组织,期待有更多的人和机构来参与这种重建艺术与民间社会与国际机场的交往与链接.......
——张小涛
关于我们,器·Haus空间
器·Haus空间9年来的工作一直尝试着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提问者和践行者,它的出现及发展有着极强的个人因素,重要的时间拐点出现在2010年,之前作为 “平台”定位的艺术机构被调整转向为一所有着自我立场和实践方向的研究型艺术机构。这种定位的转变落在艺术工作的呈现上,体现为机构自主发起的艺术项目越 来越凸显它的重要性,而作为器·Haus空间核心项目之一的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则趋于日常化,强调艺术和社会的连结,艺术与当代文化的互动对话,则是这种 转变的内因及动力。
作为一家由艺术家自主经营的非盈利性艺术机构,器·Haus空间这些年的具体工作,已慢慢开始形成自己的特点,比如说器·Haus空间的国际艺术家驻留项 目,器·Haus空间的社会性艺术项目,我们的“策展/研究项目”,我们的亚洲策略及相关项目,以及Organhaus国际艺术家工作坊计划等。重点想说 的是,随着和西方对话的常态,我们近两年的国际工作以亚洲区域的艺术合作为重点,全球化/城市化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遭遇,相近的历史/地缘关系,相异的社会 现实语境。对话框架的搭建可以让我们更为主动的邀请更多人一起通过艺术来思考和回应现实,这一点非常的重要,特别是把这种思考拓展在有建设性的差异之下。
随着实践时间的推进,我们逐步明确相信,当代艺术的实践可以介入及修正当代文化的建构,这也是为何我们会把我们合作的艺术项目/艺术团体/艺术家个人的工作 落脚在实验性艺术这个范畴的原因。实验性艺术的实践关联着未来,新的思考,新的语言实践,新的媒介,都会从某种程度上拓宽我们即有的思维半径,进而把现在 和未来联系在一起。这种工作是开放性的,也是具备未知特点的,推动艺术的类似思考并不是某种成功学的策略,而是我们希望可以回到艺术的原点,在原点处建立 这种纽带,这也是我们的选择。
从这种意义上说,那些直面审美的/叙事的/修辞的/古典的艺术,是我们所不取的,这是一种和现实并行或滞后的艺术,从属于艺术的生理性层面,当然我也不是要轻视这些艺术的功效,艺术有很多纬度,各有所选,各有所取而已。
器·Haus空间的存在必将发出自己的声音,以艺术机构的名义,和艺术家们一起去思考/讨论/回应我们的现实或语境。艺术机构的价值将体现在这些细节工作的推进中,慢慢的拓展自己的边界或半径,慢慢的习惯在更大的纬度下思考我们的遭遇,乃至命运。此亦为必由之路!
——倪昆
关于A4当代艺术中心
A4当代艺术中心成立至今已经走过7年。从A4早期的定位摸索到今天逐步建立的学术及教育系统,我们开始从城市的文化边缘进入公众视野。这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它意味着我们不光要在学术系统和知识生产上继续坚持自己的开放视野与文化立场,还要在公共教育和社群联动上投入更多精力研发与合作。
A4当代艺术中心目前开设了数个年度展览及研究项目,包括鼓励实验艺术发声与实践的“青年艺术家实验季”;梳理艺术家10年以上艺术脉络和文献的“艺术家个案研究计划”;与多个国家城市建立双向驻留互访的“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以及年度国际国内当代艺术主题展和学术论坛。我们认为艺术项目不单单是触发式的机构呈现,而是伴随着累积、建构、衍生、推演、反思的文化事件。为了让艺术生态保持多样性,激发可能性。我们不间断的举办“7日工作坊”、“讲座校园行”、“A4艺术沙龙”等文化交流活动,为青年人开设“志愿者工作站”;每年推出“i-START儿童艺术节”、“独立影像放映周”、室内音乐会、暑期工作坊以及教育论坛……
本次展览,我们选择了2014年参与A4国际驻留项目和个案研究计划的美国艺术家Oliver Herring极富社会互动的影像作品,也特别将他在成都驻留期间现场偶发表演的影像资料一并展出。我们希望这位保持旺盛创造力和开放性的艺术家能够诠释A4一直坚持的行动与创想共生的开放理念。
本次非盈利机构的文献展是一次很好的契机让我们回溯之前的工作。未来A4会继续拓展国际间艺术交流,加强在地社会互动,我们也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走近并加入我们,为这个带着乌托邦色彩的团队注入更多的活力。
——李杰
展览活动分为四个部分:年表大事件/艺术家作品/讲座/研讨会
第一部分:年表
第一部分年表是川渝两地非营利性机构——成都A4当代艺术中心、重庆器·Haus空间、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中心,三个艺术机构的年表大事件文献展示,详细展出机构建设以来的当代艺术文化传播历史,是详尽的机构艺术实践史,也是川渝两地非营利性机构的发展的重要经验资料。
第二部分:艺术家作品展
第二部分展出川渝两地非营利性机构的重要馆藏与往届重要艺术家作品展示,为观者还原机构历史现场,是旧的与新的展览的空间碰撞,更是川渝两地非营利性机构,过去时与现在时的展览新生碰撞。
第三部分:讲座
面对全院听众,由本新媒体艺术系主任张小涛做主持,器·Haus空间创建人倪昆、成都A4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李杰、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中心负责人张小涛,三位机构负责人主讲,是聆听目前活跃在川渝两地重要艺术机构负责人现身说法的难得的机会。
演讲题目:隐秘的机场——成渝两地非盈利性机构文献展讲座
主讲人:倪昆、李杰、张小涛
时间:2015年5月13日(周三)18:30
讲座地点:四川美术学院小剧场
第四部分:研讨会
研讨会主持:田萌
嘉宾:郭硕博、何桂彦、李杰、秦臻、田萌、王天祥、尹丹、杨述、张小涛
时间:2015年5月14日(周四)14:00-16:00
研讨会地点: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会议室
川渝两地非营利性机构介绍:
关于器·Haus空间
ORGANHAUS Art Space/器·Haus空间 是一个由艺术家、策展人共同组成的非盈利独立艺术机构。机构坐落于重庆501艺术基地内,拥有近200平方米的画廊 ,艺术家工作室及艺术家入驻项目公寓。
ORGANHAUS专注于展出和推动试验性综合媒介的艺术的探索,并开展国际、国内艺术家的驻留项目,及国际城市间艺术机构的艺术交流、合作及创作计划。定期举办艺术展览。机构将依托中国不断开放发展的社会环境,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及国际文化的交流,付出自己的努力及实践。
空间创建人:杨述(艺术家) 倪昆(策展人)
关于A4当代艺术中心
A4当代艺术中心是由成都万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全资投资的一间非盈利性的当代艺术机构。艺术中心致力于推广和发展中国当代艺术,推动城市文化艺术发展,扩展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A4当代艺术中心持续举办当代艺术展览,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并不间断地策划推出艺术教育、文化沙龙、专题讲座、实验演出等系列公共教育项目,并专设有教育中心、会员俱乐部、志愿者工作站、艺术书吧,提供更多元化的艺术服务,艺术中心持续通过与国内国际的艺术合作,搭建中国重要的当代艺术平台。
机构负责人:李杰(策展人)
关于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中心
新媒体艺术中心成立于2010 年,位于四川美院虎溪新校区,面积1300 平米,配备有专业的多媒体展览硬件。
新媒体艺术中心是集实验动画、实验电影、行为表演、实验戏剧、多媒体互动、图书中心、影像档案馆、学术论坛、展览机构等为一体的跨媒体艺术中心。
新媒体艺术中心将为国际、国内跨媒介的实验艺术和艺术家提供交流、展示、实验、研究的学术平台,如:档案馆、苹果工作站、教学基地、工作坊等。新媒体艺术中心将加强实验性、开放性、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致力于全球化背景下数字艺术潮流的前沿研究、教学、实践,把数字艺术运用在历史文脉、中国现场的思想史、心灵史、视觉史、文化史的课题研究中,建立反思、独立、公正、自由的学术机制,为中国新媒体艺术发展和实验艺术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机构负责人:张小涛(艺术家\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