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用艺术传播美好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董梦阳 2014-10-05

我的父亲董其中是个版画家。从小耳濡目染的我,竟也有些艺术天赋。后来我上了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以一个展览搭建者的身份入行,最终成为了艺术品市场尤其是一级市场——画廊业的平台搭建者。

记得以前大家都称我父亲为“美术工作者”,我认为,我与父亲的工作都是在传播美好,希望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些超脱于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食粮。这是我父亲的工作,也是我的理想和信念。

本着这种信念,2006年我和朋友一起创办了“艺术北京”。这是一个以画廊为基本参展单位的艺术品交易平台,最初每年只有几十家画廊参与,如今已经衍生出“影像北京”“经典北京”“设计北京”等多个品牌,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两百家画廊和艺术机构参与。作为亚洲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艺术博览会,“艺术北京”成为首都北京每年“五一”期间世界各地数万人参观、洽购的“艺术节日”。

“艺术北京”快10岁了。近10年,我们经历了风风雨雨、起起伏伏,也见证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全过程。可以说,“艺术北京”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品一级市场的晴雨表。在初始阶段,供应的艺术品远没有今天这样丰富和多元,100家画廊带来的作品就像10家画廊的,因为参展的作品和作者大多雷同,购买者也是可数的一些艺术品投资商。一年一年,我们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服务,画廊也意识到如果没有原创性的作品,其生意就会变得越来越难做。在这一认识前提下,画廊也开始促使艺术家重新进入生活中去创造。

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使得中国艺术品市场在近10年取得了快速发展。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艺术品市场会进入投资活跃期;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则进入艺术消费的繁荣期。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北京、上海均超过1万美元,而这些地区恰恰集中了中国艺术品绝大部分的展示和交易。伴随着艺术市场的繁荣,画廊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较十年前都有了质的飞跃。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画廊业如何在复杂的环境和巨大的投资面前取得理想的回报,如何承担作为一个文化机构的社会责任,是画廊也是艺术博览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快速发展,艺术市场也越来越丰富。来“艺术北京”买画的人不再仅仅是怀揣着艺术投资的目的,更多的是出于其生活中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诉求的表达。渐渐地,一面面白墙,一间间居室,一栋栋楼房,一座座城市,都会被艺术品配置,空间因艺术而改变,审美也会因艺术而提升。

可以想象,作为一个拥有世界1/5人口、文明悠久的泱泱大国,哪怕只有一部分的人来欣赏艺术,加之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理解,包容其他民族的优秀艺术,我们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改变世界艺术格局和文化格局的文化艺术大国,我想这也是蔡元培先生美育思想的基本诉求,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方向。

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把眼光盯在艺术家、策展人、艺术精英身上,而是踏实成为一个传播美好的美术工作者时,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