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80后雕塑艺术家黎薇:艺术家天生就是

来源:HIHEY.COM在线艺术市场 作者:王楠 2011-06-09

今日美术馆入围展现场

 

2011年5月6日,记者在今日美术馆一层东侧COPY 咖啡对艺术家黎薇进行了如下采访:

 

一.关于艺术作品

 

记者:你好黎薇,首先来谈谈这次入围关注未来艺术英才展你的这件新作品《陷阱》,你当初做这个作品是出于什么样的初衷,以及想传达怎样的一种感悟呢?

 

黎薇:其实这不是一件新作品了,《陷阱》是我去年和唐人合作参加CIGE的一件作品,作品的展览内容为12只大大小小的狗(雕塑)被分别关在巨大的铁笼子里,周围的墙上写满了牢骚满腹的语言,这些语言的出处是北京的各种城乡结合部以及公共厕所的墙面文化,说是墙面文化可能很多人要笑,但是我觉得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文化”。因为它是自然而且真实的,不加掩饰。最重要的一点是公平,这些墙充当了那些无处宣泄的小孩儿以及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的舞台,他们有的写歌词,有的在上面骂人发泄,还记得曾经在北京西单的民主墙么,本质上这是一样的东西。当然,同时出现在墙上的还有一些措辞严厉的禁止令,例如:“严禁在墙上乱写乱画”“此处严禁大小便”等等,这两种语言说明了两种冲突的并置。两种立场的并置。

 

当时在整个画廊博览会里面充斥着很多间一样白色空间,这些白色空间就是用白色展板搭起来的临时摊位。我对这些苍白的东西没什么好感。而狗装在铁笼里我想所有的人都不会陌生,我们都见过这样的场景。我只是同时并置两种空间和两种立场。

 

这次在今日美术馆的入围展上,我取消了铁笼的原因就是因为群展不方便,因为没有那么大的空间,那两个小孩儿是我的新作品,是9月份要在今日做的个展《英雄》里的作品,但是这只是其中一部分里的两件。其他的两部分和这两个小孩儿完全无关。

 

记者:那么可不可以理解为,这件名为《陷阱》的作品正传达了一种你对于整个社会以及人类的怀疑和同情吗?是曾经什么样的经历让你对社会充满怀疑了呢?

 

黎薇:观看者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成立的,其实作品在做的时候和艺术家有关系,做完了也就交给所有其他人了。艺术家和观众是使一件作品成立的共同体。

 

我的怀疑主要是对于我自己,因为爱管闲事儿,但是自身能力又有限,所以就造成了这种错觉,很多东西不能往大了说,那样觉得假,换句话说,就是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还是观看者的问题,艺术的两头儿就是作者和观看者。两者同样重要。

 

我问你一句话:难道这个世界不该怀疑吗?我就是个怀疑论者,对自己或对外都是。

 

记者:你想表达的意思是不是其实人和狗一样,都是这个社会的牺牲品。你很多作品中都出现狗的形象,你对狗或者小动物有怎样的特殊情感吗?你对现在社会人们一些拯救狗的活动有什么看法?

 

黎薇:我的很多作品中并没有都出现狗的形象,你看到的就只有《陷阱》吧。任何生活在这里的生物不都是牺牲品吗,没有永远的胜利者,况且,什么是胜利?现实生活中的所有标准都是值得怀疑的。这是现实,艺术并不是看图说话。

 

我对任何动物都有你所说的“特殊情感”,但是我想知道你所说的特殊情感算特殊吗,为什么对动物就算特殊情感了呢?对人呢,人最贪心,虚伪,狡诈,这么多的“缺点”,但是人还是有意思不是吗,毕竟活着就得和人打交道,动物们现在打交道最多的不也是人?所以,并不存在什么所谓的特殊情感。我对于动物没有喜爱,而是尊重,因为它们是比人更尊重自然的一种生物。

 

谈何拯救,拯救和造孽的双方正是同一个物种——人。就具体的救狗事件来说,我肯定支持,我之所以不愿意这样说是因为这样的话特别容易被断章取义。救狗或者救别的生物这样的行为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这样的行为往往会被很多滥情,煽情的别有用心者利用,别觉得你自己有多善良,孽正是你们造的。本来就不应该出现什么所谓的“营救”,出现这样的事件本身已经够可耻了,还有什么可拿来炫耀的?

 

我尊重做实事儿的人,所以我会做我认为正确的事情。如果能实实在在的做一点儿有用的事儿,我就一定会做。具体对于中国现阶段的情况,我对那些去救狗的人表示尊重,因为他们毕竟是在做实事儿,而且,是在这样一个没有任何保障的前提下去做事儿,就更值得尊重,很多“高深人士”在批评这些救狗的人有病,对于这样的人,我无话可说。对于那些动物保护者,我只知道我没有品头论足的权利。当然我并不是说每一个去救动物的人都真正的意识到了动物的意义,但是,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时间的。

 

黎薇

 

记者:你的作品大多是以你周围的朋友为原型是吗?你的很多作品,包括这件《陷阱》中人物惶恐、不安、紧张、怀疑的表情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种惶恐、不安的情绪从眼神、微张的嘴唇等细节中表现出来,很震撼,相信能够直射每个观众的内心,那么每次你是怎么样去捕捉到人物那一瞬间的不安或者惶恐的表情呢?还有这次作品《陷阱》中两个非常逼真的身着演出服的小孩的创作的灵感来源是什么呢?(感觉有一个像林妙可,又好像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

 

黎薇:以朋友和熟人为原型的作品只有《空心人》那些作品。新做的小孩儿没有什么具体的原型,都是综合体。这样的不安或者惶恐就是现实,不用捕捉。它本身就存在。

 

我基本上没有什么灵感。林妙可可能是很多人会对号入座的对象,但是这是你们的事儿,不是我的事儿。我说过,她们(他们)都是综合体。我原来甚至根本不知道林妙可是谁。最近在微博上才知道的。骗局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存在的。

 

记者:我觉得你的作品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是每张看似忧郁平静的脸下有一颗涟漪起伏的内心,每件作品都代表一个坚强而独立的个体,而且你后来的作品也非常关注对于现实残酷的揭露,无论是有关社会还是人性,没有那种物质主义的庸俗以及同代80后艺术家创作的普遍的游戏感(例如有些艺术家就只是单纯喜欢画好看的,但你创作的人物基本上并不算好看,但从思想性来看她们是美的,就像罗丹的《老妇人》)你似乎在作品中流露更多出对人性的思考,从这个角度讲你是早熟的,可以这样理解吗?

 

黎薇:你的说法怎么样都是成立的,这个问题我已经在前面回答过了。就算你骂我或者不喜欢这些作品也没有任何问题。我介于早熟和幼稚之间。这仅仅是我的个人对我自己的评价,当然你可以有不同意见。

 

记者:你未来会一直这样创作下去吗?会不会有一些风格上的转变?

 

黎薇:对我来说,没有什么风格的问题,风格也不是自己定的。我只是想做什么就会做什么,只要我觉得有意义。

 

记者:那么你最欣赏的一位艺术家是谁?

 

黎薇:很多。

 

记者:作为一个艺术家,我觉得你好像是特别看不起市场。那你眼中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是怎样的?

 

黎薇:关于市场的问题是我最没法儿回答的问题,第一我不懂,第二我说了不算。市场的连带因素太复杂了,根本不是个人的事儿,我只能干我力所能及的事儿。

 

二、关于本人

 

记者:你是一个善于社会交际的人吗?有些艺术家不专注于作品的创作只是一味的出去交际,这样的人其实有很多。你怎么看?

 

黎薇:这类问题问本人基本上得到的都不是客观的答案。往往自己认为的和现实都是矛盾的。对于有的艺术家来说,交际就是他们作品的一部分,我认为很正常。

 

记者:有时候觉得,尤其是女生之间,很少有真正的朋友。最多只是玩伴。你觉得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样的?那么你拥有了吗?

 

黎薇:我冷眼旁观过很多女孩儿之间的“友谊”,我觉得女性之间最永恒的一种情感根源是“妒忌”。所以,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友谊。真正意义上的友谊绝不是建立在性别和年龄基础上的东西,那是可遇不可求的财富。这种感情比任何感情都永恒珍贵。我觉得我有这样的友谊,至少我觉得有。

 

记者:我非常欣赏你独立成熟的个性,什么事情都自己扛着,从不对世界抱有幻想,这样才不会轻易受伤,对吗?

 

黎薇:我没你想得那么好,另外你说的意思其实就是:没希望也就没有失望。

 

三、个展

 

记者:听说你9月份会在今日美术馆开个展《英雄》是吗?你出道至今,办过的个展也有2、3次吧?听说这次9月份今日的个展会异常震撼,有什么精彩的地方可以提前透露一下的吗?让大家也保持一下期待。

 

黎薇:出道儿?怎么听着那么像演员啊,我的个展只有过一次,就是2009年9月份的《空心人》,今日的个展《英雄》是第二个个展。

 

你听谁说的会异常震撼,我还没和别人说过呢。

 

个展《英雄》有三个部分,这三者毫无关系但是又紧密相连。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

 

记者: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了,许多美院的毕业生即将要走出校园开始她们的艺术之旅,在她们即将走出校园的时候开始艺术家的历程,你作为一个前辈有什么要叮嘱她们的话吗?

 

黎薇:我真算不上前辈,如果说生的早都算前辈的话,满大街的树都是我的老师。艺术家不是在走出校园的那一刻成为艺术家的,而是天生就是。
 

 


【编辑:汤志圆】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