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媒介的“丝绢”可以成为绘画颜料?还能单独成为绘画的创作对象与题材?听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在新工笔艺术家姜吉安的《丝绢》系列中成为现实。走进凯撒贝塞什(亚洲)艺术中心的展览现场,集中展出的《丝绢》作品,一一解开了这些疑惑。
拒绝唯美的抒情与单调的图式重复,《丝绢》体现了姜吉安一贯的冷静、理性特质。以修改一些事物的既定结构关系为创作目的,不论是早期以鸡蛋、几何形体为题材的新工笔创作,还是近来以丝绢为颜料及表现对象的绢本绘画,都是姜吉安对传统及当代艺术的持续反思。
丝绢图像覆盖下的松、竹、梅,这些传统绘画里的经典题材,摆脱了被赋予的人格象征,还原为自身最本真、物质性的存在,并进一步反思艺术发展进程中被固定或僵化的思维,打破既定模式,创作新的视觉图像。
针对绘画中习惯性地使用工业颜料,造成长久以来绘画工具与要表达的对象无关和脱离的局面,姜吉安创作了《丝绢》系列,重构了材料工具与绘画对象的表征关系。“看似寻常最奇崛”,《丝绢》系列虽然采用中国工笔的传统技法,层层渲染,但颜料已不再是常见的工业颜料,而是姜吉安将丝绢这种绘画材料的边缘部分,经烧烤、捣碎、蒸煮、研磨、过滤、加胶等程序后加工制作成颜料。并用这自制的颜料,在余下的完好丝绢上绘制出丝绢图像。展览现场,同样还展出了在丝绢制作颜料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与绘画作品一起形成一种对应关系,再现了一块完整的丝绢。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马格利特的名作《这不是一只烟斗》,指明了绘画材料与绘画对象之间的巨大差异。尽管油画颜料创作的烟斗非常逼真,但视觉图像的烟斗毕竟不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烟斗。马格利特说“这不是一只烟斗”,那么姜吉安的《丝绢》用丝绢做成绘画颜料,在丝绢载体上,描绘丝绢形态,肯定地回应“这是丝绢!”
【编辑:曹茂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