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表情》 杨国辛 油彩画布 200cm×186cm 2005年
通常我们去看一个艺术展,都期望能看到完整成熟的作品,如果一个展览中全都是“草稿”,你怎么想呢?艺术家的手稿,为什么也值得被收藏和展览?1月16日上午,“国家当代艺术档案库华南中心”在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揭牌。“中国当代艺术家手稿邀请展(第一回)”同时启幕,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国家当代艺术档案库主办,着名批评家、策展人鲁虹策划,展出方力钧、王广义、方少华、邓箭今、张晓刚、苏新平、杨国辛、范勃、岳敏君(按姓氏笔画)9位艺术家的多幅手稿作品,将持续至1月21日。其实,回望2017年国内当代艺术界的展览,手稿展、写生展频繁出现,对于艺术家手稿的深度研究也正在成为当代艺术个案研究中的重要线索和依据。艺术家手稿作为重要文献已经进入专门机构与人士的收藏视野,也让大众注意到这一新兴收藏领域。
看趋势
机构与藏家都看好艺术手稿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批评家王端廷认为,手稿展变得热起来是学术研究深化的反映,他也曾提到:“这几年举办并参加手稿展的都是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一般艺术家没有资格举办并参加手稿展。这意味着,手稿展既是艺术批评界对知名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深入研究,更是艺术市场对成功艺术家商业价值的深度榨取。”
王端廷表示,十年前中国的艺术市场爆发式增长,当代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呈现火箭式的暴涨,产生了一些天价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但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艺术家的高价市场难以维持,已经收藏了艺术家高价艺术品的藏家不愿意艺术家降价,天价艺术家不得不另寻出路,于是他们的手稿,或者说是非完成性的作品,便成了新的市场流通产品。这是手稿展大兴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手稿收藏的主要“买家”仍是各艺术机构,但据了解,在当代艺术领域,与动辄数万、数十万元的油画相比,集文献价值、收藏价值、艺术价值为一体的手稿价格较低、赝品少,已经成为继版画之后,当代艺术收藏的另一新贵。相比早在2005年就已经进入天价时代的油画,手稿价格可以说是极低,几乎没有价格泡沫;且难以造假,相对而言容易鉴别;又与国际收藏市场衔接,升值潜力巨大。
划重点
专题作品价值远高于单件作品总和
那么,什么样的手稿最具有收藏价值呢?
首先当然是名家手稿值得收藏,除了素描、草图,还包括装置作品、艺术计划的方案等。未实现的艺术计划的方案稿也是很好的收藏对象,这样的手稿必须有艺术家本人的签名。
选择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手稿作品,如艺术家的代表作的手稿,而不是普通习作。这样的手稿作品有时甚至会比艺术家非代表作的油画价值高。
手稿专题作品值得收藏。集中收藏某个艺术派别或某类艺术家的作品,如早期油画家的素描作品、当代写实名家的素描作品等,如徐悲鸿的《巴黎岁月徐悲鸿早年素描》(共116幅)等。收齐某一专题性作品,其价值就远远高于单件作品的总和。
看展览
名作是怎么炼成的
一幅油画或者版画作品,当它处于“草稿”状态是什么样的?一件立体的装置作品,是怎么被设计出来的?艺术家工作的方式和过程是什么?他想达到怎样的呈现效果?这些内情,是观众通常所不熟悉的,而在这次展览中,原作背后的秘密呈现在了观众面前。我们可以看到,参展的九位艺术家的手稿与其作品完成之后的面貌并置在一起,手稿的内容与作品完成后的效果形成对比,为我们讲述了“作品是怎么炼成的”的故事。
例如艺术家范勃的装置《Blooming》的方案图,上面不仅绘出作品完成后的平面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还标注着“以对角矩阵的形式悬挂,悬浮于墙壁2厘米,图片之间间隙2毫米”,甚至还注出空间够大与空间高度受限的条件下应如何分别变化,还有作者的签名与时间。画家方力钧2013年的陶瓷作品,所配的方案图是一张水墨小稿,用变形的方式把立体作品各面的屈曲孔洞表达出来。张晓刚和杨国辛的油画作品,用丙烯或水彩画了小稿,小稿是最终作品的基础,但在构图细节与设色上仍然有所区别,这些区别展示了艺术家构思与创作过程中的变化与思考。
甚至有些手稿看起来比作品完成后还要更丰富。例如邓箭今的《他是我们的深渊》,画面更加丰富细致,其中所注的“毕加索和他的女人们”、“山本耀司先生”、“我们的大脑”、“以叛逆的姿态为社会做出贡献,便是艺术家的使命”等字样,带领我们理解作品的内涵。而在转化为霓虹灯装置之后,反而因为材料限制而变得更加单纯。
手稿是当代艺术研究的重要环节
展览策展人、“国家当代艺术档案库”学术委员会轮值主席鲁虹告诉记者,所谓“手稿”(Autgraph),从窄义的角度看,专指艺术家根据特定创作想法所画的各种小构图;从广义的角度看,还应该包括与此相关的文字或各种视觉素材,如速写、照片等。比起那些正规的艺术创作来看,窄义的手稿虽然具有即兴、随意、尺寸不大、制作时间较短等特点,但却具有独立欣赏的价值。多年来,不仅有许多高水平的相关研究论文先后在西方学术界出现,也促使相当多的西方美术馆接连举办了一些非常好的艺术家手稿研究展。于是,这些艺术家的手稿就和他们的创作一样广为人知、价值连城。
批评家孙振华早在2015年就在合美术馆策划了“构物思迹”傅中望手稿研究展,他认为今年手稿展在全国范围内的升温,从研究层面讲,是当代艺术开始深化的现象。在孙振华看来,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不一样的地方是观念性比较强:“当代艺术创作过程性的东西、研究性的东西比较少,很多时候是只看结果,这就导致很多人只是刚刚入门,去模仿别人的方式,迅速地变换称自己的观念进入到这一领域,时间久了就会有人开始怀疑当代艺术,好像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反而可以一夜成名,这种情况已经影响到当代艺术自身的发展。”
而手稿展的举办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手稿中看到艺术背后的东西,比如艺术家个人的修养,知识积累。但在中国,无论是学者们对于着名艺术家的手稿研究,还是各美术馆、艺术机构对着名艺术家手稿展的举办,还相对比较少见。鲁虹说:“多年来我们所形成的习惯是,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更多将精力集中在了作为结果的作品上。事实足以表明,手稿作为‘背后的故事’或具体过程其实是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倘若不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即结合成品与不断修正的手稿做对比研究,我们就很难真正进入那些优秀艺术家的具体创作情境之中,并掌握其思维的全过程,而这也必然会给艺术创作研究和艺术史研究留下重大缺憾。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努力做好相关工作刻不容缓。”
谈学术
华南地区当代艺术资料与文献急需收集整理
“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史写作最大的问题就是文献不足,缺乏原始的依据。”开幕式上,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说,85新潮虽然才过了30多年,但不少文献资料已经找不到了,如果当初就有专门的机构与人士扎实地做好这一工作,就不至于出现类似情况。
艺术家方力钧也表示:“当代艺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视觉艺术领域里最重要的成果,它的活力和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大家更多地沉浸在欣欣向荣、硕果累累里,但是其实文献的流失并不比积累的少,所以搜集、整理、研究这些文献是迫不及待的。”
因此“国家当代艺术档案库”的成立意义非常重大,弥补了这一重大缺憾。“国家当代艺术档案库”隶属于中国国家画院,也是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重要项目之一。
那么,为什么新的分中心设立在华南呢?鲁虹认为,从1978年至今,既是华南地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40年,也是华南地区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不断走向繁荣的40年,在这里,曾经产生过许多重要的艺术家、艺术作品与艺术事件等等,倘若该中心能做好相关当代艺术资料与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必然会为未来的学者进行研究提供有效的图像资料与文献资料。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以当代油画、现代水墨、数字媒体等为艺术实践研究领域,具有极强的学科创新性,落地于此的华南中心也将为国家当代艺术档案库南中国当代艺术资料信息征集、收录与存档、存储、展示等各方面提供有力的人力、学术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