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东西方当代陶艺展于中国美术馆开幕 在文明的互动与交融中探讨当代陶艺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陈耀杰 2015-04-09

(开幕式现场视频)

2015年4月9日下午2时,“文明的互动与交融——东西方当代陶艺展”于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女士策划,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陶艺系教授島田文雄,美国肯塔基大学亚洲艺术史副教授安德鲁·马思奇博士担任学术支持,这是在中国举办的一个具有强大国际阵容的当代陶艺展。据悉,展览将展至4月19日。
 
此次邀请来参展的陶艺家有美国阿佛雷德大学的教授,原国际陶艺副主席温·海格比,瑞士沃韦应用艺术学院陶艺系主任,教授,国际陶艺协会主席雅克·考夫曼(法国籍),日本京都大学造型系教授,清水六兵卫八代(清水六兵卫是日本有名的陶艺家族,艺术家为该家族是第八代传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朱乐耕教授。
 
四位陶艺家分别代表了美国、欧洲、日本、中国,这都是世界当代陶艺大国和地区。而挑选的这四位都是本国具有代表性的,同时兼容了东西方文化特点的当代陶艺家,而且基本是从博古架上和室内陈设中解放出来,走向更大的建筑空间、公共环境空间的装置陶艺与环境空间陶艺,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他们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了东西方不同文明的互动与交融,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给予了现代艺术发展的丰富源泉。艺术家们活动的跨度已经贯穿了东西半球的维度,不同文明之间艺术家们的相互学习和理解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常态。
 
步入展厅首先呈现的是四位艺术家的文献资料,在这里可以看到四位艺术家不同的创作风格,在展厅中还设置有多媒体互动装置,观众可以在其中点击了解艺术家的简历、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同时在展厅中还播放有整个展览从策划到布展等各个阶段的纪录片,在这个片子中观众可以了解到整个展览是如何从无到有,如何成型的,策展人的策展理念与初衷是怎样的,艺术家是如何选择作品又是如何与整个展厅有机结合的,信息量非常的大。
 
穿过文献厅之后,展览又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展示的是原国际陶艺副主席温·海格比,瑞士沃韦应用艺术学院陶艺系主任,教授,国际陶艺协会主席雅克·考夫曼(法国籍)两位艺术家的作品,温·海格比的作品都是以自然风貌为主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完成了三个主要的委托作品;宾夕法尼亚州雷丁的《无形峡谷》(1995)和《斯凯韦尔瀑布》(2009),以及纽约阿尔弗雷德的《地云》(2006/2012)。在这三幅作品中,有两幅是用瓷来表达的,尤其是其中篇幅最大的“地云”则是用青瓷来表达的。这两幅作品表达的是他心中的美国景观,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有一部分就是来自于作品“地云”;雅克•考夫曼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他注重感悟与顿悟式的直觉,认为,直觉就像是一种主张,一种内在的反映。它既反映了其对创作材料的了解,又揭示了其对创作的各种可能性的思考。创作时,在了解材料的同时也产生了对材料本身的认同感。除了对材料的了解和对各种可能的创作结果的思考,同时令他感兴趣的还有创作的过程。对于创作他表示:“创作之初,我没有遵循任何预定的计划或者预先设计,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只要这个概念能够与我认为创作材料所出来的结果呼应即可。粘土富有表达潜能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们的可塑性,是能量的直接表达。我们可以想象通过这种创作行为,我们仿佛能直接看到‘创作者’的影子。”
 
另外一部分展示的是日本京都大学造型系教授,清水六兵卫八代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朱乐耕教授两位艺术家作品,“清水六兵卫”是日本非常显赫的陶瓷家族,也是世代相袭的家族封号。 清水六兵卫八代的作品特点是,发挥自己的专长,利用学建筑时学到的绘制设计图的方法,画出图纸,依照蓝图抠出陶土泥板,再层压成形。陶器经高温烧制难免变形,于是其有意识地做出一些扭曲的形状,并认为受重力作用形成自然曲线,也是泥土成型的一个方面。这和追求泥土的本性及自然性的当代趋势,同工异曲。他的作品一般都比较大型,他这次参展的作品大都是抽象的几何形,简练严谨,釉色十分讲究,瓷的釉质却烧成了金属的感觉。正因为他的作品釉色有金属感,并反光,所以,他认为,大件的作品要有周围空间意识,要使作品与环境相融,因为釉料表面会映衬出周围的景色。 
 
朱乐耕是中国推动环境陶艺和生活陶艺发展的最重要的陶艺家之一,朱乐耕的陶艺作品融入了城市景观,成为建筑及广场的公共艺术的一部分, 2002年,他被邀请到韩国首尔,花了四年的时间为麦粒音乐厅的内空间,外空间做了十几幅系列的陶艺装置壁画,代表性的壁画有“生命之光”、“时间与空间的畅想”、“黑与白的对话”、“灿烂时光”等,用了一百多吨瓷泥,整个面积近千平米,是世界上最壮观的陶艺装置壁画之一。
 
此次参展的四位艺术家非常的有意思,两位西方艺术家承袭的更多是学院体系,两位东方艺术家均有家族传承背景,之后接受高等学院教育,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与现代的链接、转折以及进一步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方陶艺家和西方陶艺家的最大不同就是,他们艺术的根一直伸展到历史的过去,包括家族的过去。
 
此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女士策划,对于展览举办的初衷她有两方面的考虑,其一是在工业化时代,城市往往是工业中心,生产中心,但在后工业社会中,城市将成为消费中心,文化中心。人们到一个城市不仅消费物质也消费知识与景观,因此,今后的公共艺术将会成为城市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陶艺家和艺术家参与城市环境空间的建设在当前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题目,也正因为如此,这次邀请来的四位陶艺家的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做的都是大型的,与建筑环境空间相关的公共艺术性的当代陶艺,或装置艺术性的当代陶艺。第二点是,在她看来当今的世界是一体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相互学习的时代,不仅是东方文明在学习西方文明,西方文明也在学习东方文明。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包括后现代主义艺术等,都是东西方文明融合与互动的结果。东西方陶艺家们合力,共同学习与对话,是整个当代陶艺发展的趋势。
 
开幕式结束后,在中国美术馆学术报告厅还举行了由50余位艺术家及学者参加的学术研讨会。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