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均为岳趁意的藏品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手头有了闲钱的人越来越重视投资理财。投资收藏,逐渐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如何开展收藏活动、如何正确选择收藏品,是投资者和藏家最为关心的问题。1月15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市古文物收藏博物馆馆长、资深收藏家岳趁意先生。
岳趁意指出,投资艺术品收藏者,最大的忌讳就是抱有投机心理,因为投机者在乎的是赢利,就会频繁地买进卖出,不断套现。同时,很多抱有投机心理的人鉴赏力不高,搅乱了市场,给造假者、炒作者以可乘之机,这样就给更多的藏家包括投机者增加了投资风险。比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具有很大市场号召力的齐白石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上拍卖会的有2.5万件左右,成交1.4万余件。但齐白石在百岁时曾亲口说自己一生创作的作品共计有8000多件。后来,其家人及弟子们统计,其一生作品最多不会超过1.5万件,其中馆藏五六千件,除了多年来损毁灭失的作品外,估计现在能够在市场上流通的总量不会超过1万件。这就是说,仅出现在拍卖会上的齐白石作品,保守估计赝品有1.5万件,且成交的很多作品也不乏赝品。
岳趁意认为,艺术品收藏是长线投资,很大程度上不求金钱回报,只为了情感满足,这是很多收藏家的共同认识。岳趁意说,他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工作,接触的人、读到的书,使他极大地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熏染。1980年,他开始涉足艺术品收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当时,感觉就是受了一种“蛊惑”:老祖宗们留下来的那些精美的艺术品,凝聚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智慧,凝聚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令他魂牵梦萦。拥有了第一件藏品之后,他激动、兴奋,反复把玩、彻夜难眠。随后这么多年,他收获了一件件自己喜爱的藏品,藏品逐渐丰富。近年来,随着和圈内朋友日渐密切和广泛的交流,他把目光瞄向海外,开始做中国古文物的海外回流。如今,通过他的努力,已有近千件艺术品回归祖国。
“我之所以能做到现在这个规模,完全是因为自己对这些藏品的痴迷。比如这件瓷器,它从英国回流到我的博物馆后,我守着它整整看了一夜。”岳趁意轻轻地抚摸着一件粉彩瓶瓷器,激动地告诉记者。
岳趁意说,近几年来,媒体各类鉴宝节目对艺术品收藏市场“推波助澜”,其中出现了不少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我们常见的某位收藏爱好者拿着自己的藏品表示,这是祖上传下来的,或者是怎么获得的,结果经专家鉴定是赝品。在节目现场某位著名主持人砸掉“赝品”,而有人质疑“赝品”其实是大开门东西(真品)。还有一些所谓的专家串通别人把藏家的真藏品当赝品买走。比如有一对兄弟带着家传的一幅画参加一档鉴宝节目时,现场专家将藏品鉴定为赝品,私下却又指点他们将藏品以17万元卖出。当时这对兄弟以为自己捡了个便宜,结果,就是这件藏品在拍卖会上拍得8736万元的价格。更有一些水平不高的所谓专家时不时就暴露自己的无知。
岳趁意说,这些现象告诉我们,真正搞艺术品收藏,最关键的,一是靠自己的眼力,也就是专业知识。在鱼目混珠的艺术品收藏市场,眼力好,就可能不会被蒙蔽,就会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藏品,反之就可能“交学费”。这就要求藏家不断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做自己收藏领域的内行。
二是要经常向口碑好的资深业内人士请教,在收藏事业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岳趁意说,多年来经常有人带着藏品登门请他鉴定,有好多次,来人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的“宝贝”,但是很多东西他扫上一眼就不用再上手,因为赝品太多,这些收藏爱好者的眼力太低,把赝品当真品买。岳趁意说,从事收藏这个行当,面对的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不论是藏家还是鉴定者,都要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虽然不让赝品在市场流通不大可能,但是要尽自己的努力让收藏品市场纯净起来。
三是一旦真正开始从事收藏事业,就不要抱着“捡漏”的心态。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有关人士透露,2011年全国共举办文物艺术品拍卖会1949场,成交额近600亿元人民币,这一成交额只是整体市场交易额的一小部分,因为统计数据还未包括其他未加入行业协会的拍卖企业。可以看出,成交额如此之高,除了参拍艺术品数量多的因素之外,艺术品的价格也在不断攀升。岳趁意说,在欧洲市场,这几年中国古代瓷器、字画等艺术品价格有较大幅度攀升。国内市场也一样,十几年前,拿几万元就可以买到一件品相极佳的清末粉彩瓶,现在已经不可能了;五六年前,从地摊甚至废品收购站就有可能淘到一件名家字画,现在也已不大可能。所以抱着“捡漏”心态来搞收藏,就有可能“交学费”。
岳趁意说,近年来,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市场迅速壮大,头脑发热者、心存投机者和一部分别有用心者搅乱了市场,使艺术品收藏领域乱花渐欲迷人眼,出现了赝品泛滥、鉴定环节玩猫腻、交易不讲诚信等问题。因此,涉足这一领域者一定要保持一分冷静。
岳趁意非常乐观地表示,随着艺术收藏品市场不断规范,随着藏家越来越理性,乱象定会得到改观,赝品定会找不到市场,真正的艺术收藏品会回归并稳步提升自身应有的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