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四年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海报。
国际博协对这一主题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解释:“这个主题提醒我们,博物馆是一种鲜活的机构,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为不同观众、不同世代和不同文化架起沟通的桥梁……各种变革促使博物馆去重新审视其传统使命,去寻找新的策略让藏品更加贴近观众……许多博物馆一改藏品展示的传统办法,以便公众和社会更好地参与。虽然博物馆保存和呈现的是历史,但仍然立足于现在。在本质上,博物馆是不同世代之间联系的纽带,能够帮助当前和未来的世代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渊源和历史。”博物馆收藏着历史,而面对的是今天和未来,因此,它始终作为一种“鲜活的机构”而存在,也在增进人们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动不同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履行着自己责无旁贷的使命。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曾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今年3月,习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演讲中进一步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博物馆的社会责任、文物博物馆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让藏品“活起来”是实现博物馆使命的必然选择
今天,博物馆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的联系日益紧密,其自身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因素也变得更具复合性和多元性。
如人们所熟知,博物馆首先是一个文化机构,承担着保存、收藏、诠释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博物馆的藏品是作为信息载体的历史见证,传播的是源于最直接的、最真实的文化资源的信息。博物馆收藏和展示活动的一切目的,都是为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物提供参照,启发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从而在公众与文化资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人们认识过去,把握今天,探索未来。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博物馆特有的手段和语言,让藏品“活起来”,让蕴含其中的丰富的历史智慧能够为今人所拥有,让共同的文化记忆唤起普遍的共鸣。
其次,博物馆是一个公共文化机构,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责任。近代博物馆自诞生之日起,作为知识与创造的发源地,在推动社会发展、传播科学知识、倡导文明进步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0多年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曾经作为知识与创造“发动机”的博物馆,也在日趋专业化的同时,不断调整着自身的定位。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人认为,博物馆不仅向社会开放,也因公共利益而存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使命日渐凸显。但客观而言,相对于快速变化的外在世界,不少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沉寂的、迟钝的,有时甚至是冷漠的。这种弊病主要体现在:博物馆与公众现代日常生活的关联性不强,难以唤起更广泛的关注;自身缺少变化,难以吸引公众不断走进博物馆;不能提供更多富有创造性的启迪,难以引起公众深入探究的兴趣,等等。我们还应清楚地认识到,博物馆除了根据自身的使命和一定标准选择收藏,还必须解决包括保存信息、诠释藏品信息、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传播这些信息等一系列问题。然而在现实中,对藏品信息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思考还远没有得到所有博物馆足够的重视。因此,如何让藏品“活起来”,是实现博物馆公共服务使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藏品的博物馆化阐释是“架起沟通桥梁”的基本前提
从博物馆的功能来说,它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研究、挖掘各类遗产的信息和潜在价值,使以往的历史能够为今天的人们所熟知,使宇宙自然的奥秘能够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并把这些研究成果转换成陈列展览、教育活动等传播形式回馈于社会。因此,博物馆的研究和诠释工作首先是发现藏品的信息及其价值。一方面,这一发现过程应当基于多学科的研究,例如综合运用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支撑。只有这样,博物馆所揭示的历史、自然现象才是联系的、多维的,而非孤立的、线性的。另一方面,博物馆的研究和诠释工作,要努力平衡好科研工作通常所具有的高度专业化、抽象化特征与普通博物馆观众认知的具体性、体验性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博物馆的信息才能在观众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交汇点,而不是简单、抽象和难以理解,才可以避免博物馆与观众在文化和专业上的隔阂。博物馆藏品的研究和诠释者的角色犹如一位出色的翻译家,从根本上保证了藏品真正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
回到博物馆的本质,博物馆收藏和保存的所有藏品都是信息的载体,保存藏品的工作本身就是保存历史的各种信息。但“收藏在禁宫”里的藏品,以及对这些藏品的专业性研究所揭示的信息是彰而不显的,必须经过“博物馆式”的转化,打通从库房到公众的理解途径,才能实现藏品的“桥梁”作用。
基于传统使命的新变革是“鲜活的机构”健康发展的动力
作为人类文化与历史的记忆库和物证保藏场所,是博物馆最传统、最核心的职责。今天的博物馆仍继续发挥着作为传统文化储藏机构的作用,作为历史记录和见证的藏品在这里得以保护、研究和展示,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的渊源,认识今天的社会,探索未来的方向。长久以来,博物馆及其藏品是人类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之一,博物馆通过各种途径推动着藏品资源的研究、整理、共享和利用,从而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知识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今天、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博物馆这一传统的使命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另一方面,今天的博物馆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自身策略,创新方法,不断适应日益多元、日益复合的社会变革。
首先,要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博物馆。任何博物馆不论收藏如何丰厚,藏品数量都是有限的。博物馆要面对全球化不断深入、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不断深入的现实,就必须要基于自身的藏品资源,并对其他文化保持应有的尊重与好奇,成为沟通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和信仰之间民众了解和互信的最好媒介。
其次,要成为“立足现在”的博物馆。博物馆是保存共同记忆的场所,而对这种共同记忆的唤起与体验,是博物馆能够为公众提供的独特的文化服务。以收藏为基础构造的陈列展览及教育活动,是博物馆向观众传播知识、思想、情感并影响公众态度和行为的平台。共同精神家园的守望、民族认同感的凝聚、文化自豪感的培育需要博物馆,而丰富的知识积累、愉悦的精神体验和美好的艺术感受,也需要博物馆。
第三,要成为“沟通世代”的博物馆。“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博物馆收藏的绝不是过时的“古董”和为怀旧把玩的物件,它包含着对历史文化的记忆,更包含着创造新知识以及新文化的元素,博物馆沟通着历史、现在和未来,推动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当我们真正做到这一切,就是在用博物馆古老的收藏讲述着最鲜活的故事,博物馆的收藏以及人类文化的遗产便不再是仅仅藏在深宫之中,而是真真正正“活”了起来。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亚太博物馆联盟主席宋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