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第三单元圆桌讨论:艺术收藏与消费有什么样的联系?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4-12-12


第三单元圆桌会议现场嘉宾

2014年12月12日,由北京市文化局、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作为指导单位,99艺术网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CAMS 2014)在北京金茂万丽酒店拉开帷幕。本届论坛以“转型:艺术市场的未来之路”为主题,聚焦“碰撞:全球艺术品市场新形象”、“融合:艺术市场经营的多元化”、“渗透:艺术收藏与消费的共生”三个主题论坛,旨在搭建中国艺术品行业领袖深层对话的高端交流平台,为中国艺术品行业把脉,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三单元主题论坛由北京电视台财经中心总制片人李海峰主持,邀请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先生、佳士得中国区总裁蔡金青女士、北京保利拍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赵旭先生、著名收藏家唐炬先生、著名收藏家朱绍良先生、著名收藏家陆忠老师共同围绕“渗透:艺术品收藏和消费的共生”进行圆桌讨论。


第三单元议题为“渗透:艺术收藏与消费的共生”

以下是讨论内容实录:

李海峰:陆忠先生从几位书画鉴定方面的大家、老先生说起。让我们感觉到在收藏界中从过去到现在到处洋溢着一种文化的情怀。

接下来因为时间的关系简短洁说直接进入圆桌讨论阶段,有请几位嘉宾,分别是:

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先生:
佳士得中国区总裁蔡金青女士;
北京保利拍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赵旭先生;
著名收藏家唐炬先生;
著名收藏家朱绍良先生;
著名收藏家陆忠老师;

有请各位!

现在进入到今天第三场论坛的圆桌讨论阶段,主办方跟我说咱们这一场论坛主要说的是收藏和消费,因为这个话题相对来说更加接地气,建议我们这场圆桌讨论的阶段可以增加每位嘉宾的互动,不一定非要把自己的观点圆满阐述之后大家再说,相信在场很多媒体朋友愿意从这样的讨论之中获取更多丰富多重的信息。关于今天将收藏与消费这个主题,请嘉宾每个人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在您心目中收藏与消费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佳士得中国区总裁蔡金青

蔡金青:刚才说到安思远先生是一位特别伟大的收藏家,收藏亚洲艺术40多年,他说过一句话是我所理解的收藏:“如果无益于与你收藏的东西朝夕相处,就不要收藏它。”收藏是一个很个人的东西,是要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的消费。这是我理解的收藏。


收藏家朱绍良

朱绍良:我曾经03年拜访启功先生,当时他说收藏有三力:第一财力,没钱没法收藏;第二是眼力;第三是魄力。如果玩收藏没有眼力、没有魄力也不行,有位仁兄玩了20多年的收藏永远买地摊货,他永远不能走到收藏的前列,所以收藏是小众的。如果说拍卖公司拍的东西都是“艺术品商品”它适合的是大众,要想真正当好收藏家不是那么容易的。


北京保利拍卖执行董事赵旭

赵旭:收藏和拍卖的关系并不大,关系大的就这么几十年。从李世民开始收藏,再往前翻商周文化,再到我们熟悉的张学良开始收藏、张伯驹开始收藏。收藏一个是个人行为,你看乾隆买了东西需要到拍卖去卖吗?收藏的概念就是一种喜爱,一种个人修养的提升。拍卖公司从保利来讲我不宣传艺术品投资,从来不宣传,说你买了什么东西过五年,还是去买股票,如果喜欢艺术品,喜欢收藏,从收藏中找到乐趣,那就来拍卖,去找到你喜欢的东西。

你就是喜欢,财力够买一个邮票也可以,一千块钱也能买一件东西,收藏是一种乐趣。


收藏家唐炬

唐炬:收藏肯定是一种消费,往往要真金白银地去买。但是我也觉得收藏要慎入,往往一发而不可收,有的时候是穿了红舞鞋的感觉。这里面也有很多快乐,我个人觉得收藏是一种恋爱,荷尔蒙满满。恋爱不能动心一个爱一个,但是收藏可以,因为你遇到一个让你怦然心动的艺术品会难以自制,会义无反顾,这种事情没有什么约束,没有什么限制,可以尽情地一次一次地去恋爱。

李海峰:主要是一种浪漫的情怀。


收藏家陆忠

陆忠:我爱说的话有的人不爱听,你要收藏就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如果你想消费就在中国古代书画中间去消费,因为这个魅力是任何魅力不可以相比的,而且这个事情不是很难。张葱玉先生把鉴定中国古代书画认为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学会的,没有任何限制。徐邦达先生把中国古代书画的鉴定统摄为“说人说画”,可以认识人,有认识人的分辨能力,用这个分辨能力去说话就可以解决鉴定的问题。

董国强:收藏是消费的一种形式,但是收藏和其他的消费都不一样,其他的消费是消费掉。乾隆把那么多东西都收藏在他的皇宫里,最终这些东西也还是留给了社会。所以我们觉得收藏家作为一个艺术品的收藏家是值得尊敬的。

李海峰:董总点得非常明确,投资、消费其中也是有很多微妙之处的,在刚才几位展示自己观点的时候,我一直在看我们的主办方昨天给我发过来的论坛上有一些话题,确实是在消费的过程中如果是要想100%的和投资行为摘干净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在座的几位收藏家。这两位收藏家坐在一起:陆忠先生、唐炬先生,从服装上就看得出来他们的收藏定位不是一个事,这恰恰证明大的收藏家针对市场上收藏品的定位绝对是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但是在多样化的收藏趋势中似乎都有一个以藏养藏,甚至这个过程滚动发展做得更大的一个问题。唐炬先生的收藏里,他是以主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些画家作品为主,以油画为主在这个过程里边,我想听听唐炬先生在消费的过程里,您是不是也做了一些精确的理财方面的元素?

唐炬:我是2000年来北京,慢慢进入收藏状态十几年了,愿意在这儿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路历程。刚来北京是抱着一种玩的心情,在山东有一些其他的产业,当时看还算是成功,但是来北京就想做艺术,至于怎么做完全没有概念,认识一些艺术家,在济南时期把北京一些重要艺术家拉到山东做展览一块玩儿,没有商业概念,就是喜欢,大家一块看展览,之前在山东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后来来到北京也是各种机会,包括画家的展览,开始进入一些拍卖会,那个时候拍卖油画应该说是凤毛麟角,最早是嘉德,我印象很深刻。看嘉德的一场拍卖,厅是这里1/5的小客厅稀稀落落坐了两三排人,有一次我一个人买了一场拍卖会40%的成交额,我只花了100多万,跟现在动辄一幅画就要几千万,是差距非常大的。

李海峰:当时拍卖会大多数作品都是您一个人包的?

唐炬:40%的成交额我花了100多万。是嘉德的一次拍卖,还是买到了一些非常合适的作品,包括刘小东一幅不错的作品估价8万、10万就能买到,现在看起来是天方夜谭,那个时候没有消费和投资理财的概念,就是喜欢、玩一下。这种玩给我带来了收获,但是这种收获没有变成存折上的数字,也没有变成我的财富数字。我不断地在这个里面开始是漫无目的,非常宽泛的收藏,各种门类都有。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现哪些是自己内心特别喜欢的,慢慢地发现自己喜欢学院里边画得好的;再看有力量的,还是五六十年代这批人非常了不起赶上了开放,他们在前面三代老艺术家的肩膀上有了非常好的积累,加上个人自我充分的释放,加上经济、大的社会变革带来很多的激情。经过几年时间我就定位在了绘画,我从小喜欢绘画,比较迷恋,我对画得好的,比如冷军之类,我觉得是“武林高手”这样买来买去,当然也收获非常大。所谓收获只有长时间的积累到了一定的时候发现一个主线索是你的定位,其他的线索就可以进行一种梳理。

举一个例子,我曾经拥有一件吴冠中先生的《长江万里图》,1070万买的,后来发现我的收藏定位非常清晰的时候,当然越买越贵,越买越重量级,手头的子弹非常匮乏。

赵旭:买了我们一件陈丹青的作品2000多万,卖了三套房子。他卖房子拖了18多个月,找不到人买,降价,卖了三套房子买的。

李海峰:值得掌声,这种事情赵总一透露唐先生在收藏当中确实有古代大家之风。

唐炬:要慎重,一旦进来没有办法,穿红舞鞋一样,没有办法。

李海峰:唐先生在描述自己收藏的历程中,我发现有一条非常清晰的线索,这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最初并不是收藏家,肯定不是收藏第一件作品就成为收藏家,过程中经过了自己的精确地位之后或者是一个多维度的梳理,慢慢地定位愈发精准。在这个过程里我发现不管是您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消费有了理财的因素,甚至投资的属性慢慢出来了,这个过程里唐先生是举了个人的例子,我想问同是收藏家的朱先生、陆忠老师有没有类似的同感。

唐炬:刚才谈到吴冠中先生的作品卖了5700万,给我带了几千万的回报,这种投资要长时间的积累,最终当你有一个大的线索的调整的时候,这种投资回报才能显现。

李海峰:他们两位一直特别客气,不是在论坛上才这么客气,平常一直是这样。

朱绍良:陆总是老大哥,玩的时间比我长。唐炬先生说的事情确实是这样,艺术品不是今天买明天卖就能够体现它的价值。它跟股票、楼市是不一样的。有些人炒股票今天买明天卖,买楼也是,二环以内现在八万赶紧卖了,我一万多买的。但是艺术品是搁出来的,搁置,搁出来的。

我的很多东西卖的价格比较好,都是搁出来的,不是今天买明天卖就能赚钱的。如果做这种短的谁也不是傻子,你今天多少钱买的,明天多少钱卖是不可能的。

李海峰:这是非常客观存在的,尤其是艺术品市场里边朱老师说的“搁出来”,这个关键词“搁”代表了很明确的妙处所在,同时艺术品的投资肯定不会像这礼拜二的股市一样。

朱绍良:还是要往前走,前人是怎么玩儿的,我们的民国四公子是怎么玩儿的,大家都知道民国四公子:张学良、张伯驹、溥侗、袁克文。他们当时为了买一件东西像唐炬一样卖房子,张伯驹为了《平复帖》卖了三套四进四出的四合院,加上他夫人潘素五千大洋的珠宝。我们都有这个同感,我们收藏家本身来讲就是要“以藏养藏”。收进好的东西,把不太好的东西替换掉。为了还拍卖公司的账,你买东西得付钱,赵旭说35天之后哥你得付钱了,半年之后要收利息。真正赚钱是他们赚钱,收藏家赚的是辛苦钱,赚来的是我们对文化艺术品的认识、文化的提升、愉悦的心情,下面听听老大哥陆忠先生自介绍。

李海峰:说到收藏理财压力很大,看看陆忠老师。

陆忠:中国所有的收藏家不管是近现代的收藏家还是收当代、古代的收藏家,大部分人银行帐号的钱不多,很重要的一条是他们东西比较多,钱比较少。


第三单元圆桌会议现场

李海峰:在场三位收藏家有一个共识,账户上可用余额并不是十分宽裕。收藏家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收藏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很多微妙之处实实在在地说出来了。现在还有三位,应该是拍卖行界几位大公司的掌门人,董国强先生说到拍卖行在目前的具体形势下也在做各种拍品的多样化,甚至运营方式也在一步步地影响这些收藏家的需求,甚至更具体地提到网络、新媒体、互联网,确实也证明了这几位拍卖业的老大同时也对互联网很热爱。对于这些收藏家的需要,具体情况拍卖这一个界别,他们的消费投资过程是怎么考虑的?怎么配合?怎么适应?

董国强:从我们做拍卖的角度来说挺恨收藏家的,买了不卖。买了不卖就造成拍卖资源的匮乏。

李海峰:有没有一个不完全统计,您觉得买了再不卖出去的,买了过一段时间要释处的大概比例是多少。

董国强:纯粹的收藏家只买不卖的比例,在中国目前的买家里面,这个比例还是非常小的。现在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建博物馆,还有一些企业家觉得目前的市场价格微调,企业有一些钱,有志于成为收藏家。再有一些人以喜欢为目的,以消费形态来进入的。这样的比例越大,就加速市场资源的匮乏。很多作品沉淀了,过去这么多年拍出去的作品再想找回来是不可能的。作品就越来越少,因为毕竟是一个不可再生的资源,现在你要动员朱先生把马远的作品拿出来拍卖,就跟要他命一样。陆总有很多好作品我也知道,我们惦记也没用,他把它看得像孩子一样,你不能上人家家里抢孩子,包括唐炬也是收藏很多油画。

收藏是分一个阶段的,有些收藏家在不断地收藏过程当中会调整自己的藏品。不是说他自己变成生意人了,是因为他认为我过去买的一些东西和我今天收藏的品位以及我今天收藏的系统有背离,或者是认为这些东西无所谓。有的时候觉得玩够了,玩更高档次的,也有这种情况,当然我们是盼着这样的,我们总是盼着收藏家淘汰一些作品,才有机会。现在来说这种情况是因为拍卖在中国已经二十年了,二十年不断地沉淀,资源越来越少,这是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现实。从我们来讲我们又很欢迎收藏家来参与这个市场,希望这样的人越多越好,为什么?有志于成为收藏家的人不是以投资和投机为目的,他买了以后肯定会付款。很少听说一个很有名的收藏家买了东西不付款,往往是对市场情况不了解,按他的话说是被忽悠了,觉得上当了。买了以后身边有几个人说你这个东西太贵了,肯定被拍卖公司骗了,肯定被赵旭给你忽悠了,大众眼中没有接触拍卖行的人的眼中觉得拍卖公司都是骗子。我发现了一个特点,凡是在网络上天天说拍卖公司是坑人、骗人的,这些人都没有参加过拍卖,都没有来过拍卖场。

李海峰:即便拍了也可能是为了两个汉堡来的。

董国强:吃了汉堡的人都不会说这个话,人都有良心的,吃人嘴短,吃了汉堡的都不会说这个话,我认为大部分人没有来过拍卖,根本不知道拍卖是怎么回事。这些买东西的人本身是很脆弱的,他本身就是战战兢兢来的,然后被身边的人一吓唬,然后就给我们最终的交易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另外,收藏家越多我们市场存在的基础越坚持,这就是收藏和拍卖的关系。

互联网这个事还是赵旭来吧。

赵旭:消费像朱老师、陆老师,跟唐老师相比,他们的消费概念是不一样的。朱老师是花了400万美金买了一个马远的作品现在值15个亿,03年买的,他是靠眼力的;陆老师半年前买了一张唐卡,他讲张葱玉先生的那本书里边是带图的,那件作品比朱老师这件东西最起码是平级的,在一个小拍上,不是佳士得,也不是苏富比,法国一个小拍上靠一个图片,底价1500欧元,1.3万人民币,最后举到几千万。靠一个图片,他们都是收藏和消费。但是朱老师跟陆老师的收藏、消费以后带来的升值空间比唐老师大,因为唐老师是在审美,他们是研究,研究带来的像15个亿也不会卖的,马远的册页,已经是全球古代书画20件重要作品之一,包括朱老师那件作品,我想给他两个亿他也会卖的。

概念和乐趣不一样,买珠宝绝对不是为了升值,买珠宝、手表的,我每年自己买一块表、一辆车,绝对不是升值的。尤其是车是贬值的,手表也是贬值的。当然没戴过过一段时间升值也是很少的,收藏就是乐趣,以后成什么样子你要研究下去性质是不一样的。

李海峰:赵总有点儿环顾左右而言他,到底互联网相关的拍卖到底前瞻性如何?哪些地方落到实处?

赵旭:艺典中国做的是一个平台,不是拍卖公司。比如佳士得、匡时、保利放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一个拍卖行为,像ebay一样是一种拍卖行为,ebay的成交是巨大的,不是我去争东西,互联网并不是卖不了贵的东西。电商是一个趋势,这是很复杂的问题,这个讲起来那么要给我三年。

李海峰:方向非常坚定,具体阐述时间不够,蔡总这儿一直没有说话,刚才两位拍卖界的同行说了很多具体问题,您同意吗?或者有哪些更新的点?

蔡金青:讲到收藏家品类多样化,作为拍卖行,有一种责任或者是一种任务引导这种情趣、兴趣的转移。我们一直有一个理念是艺术无国界,中西方融合的概念像王中军先生是从中国的写实艺术家的作品开始收集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的对西方的印象派、西方的作品开始感兴趣,所以我们在这个方面的教育很重要。佳士得花很多时间策划不同的展览,对东西方艺术家、艺术作品的对话、融合,给很多已经是收藏家的客人有一个了解更多的世界艺术的奥妙跟美妙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艺术作品也会打动或者是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收藏家。这个过程中你说消费了,买了这个作品,最终这种乐趣还是通过跟作品的交流,或者是跟大家的分享。这个分享也是消费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作品挂在他自己的家里、书房里或者卧室里,只是作品的一种交流,如果摆在一个公共的美术馆里边,像刘益谦先生建龙美术馆,他最大的愿望是他希望把他的收藏跟社会分享,这就是收藏家非常值得尊敬的地方。艺术最终是打动和影响他个人,他希望把这个回馈到社会,跟社会分享,有这么一种责任跟社会分享。还有很多收藏家,很喜欢把中国在海外的艺术作品一定要带回中国,也是一种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超出了个人的喜悦或者是个人消费的一个水平。他希望能够通过做这样一件事让中国的艺术得到更多的认知,把这样好的中国作品带到自己的国家,跟更多的人一起分享。

李海峰:刚才蔡总说的这个把艺术作品挂在家里自己看作娱乐,是一个封闭型的价值体现。更大的是开放性,收藏家对美术馆公共的开放,收藏关注的门类也是多样性的。就台上这三位收藏家朱老师和陆老师差不多,相对来说更近一些,唐炬先生是两个门类,蔡总您作为佳士得对待收藏家关注门类的多样性,是不是也相应有一些策略。

蔡金青:我们看收藏家有几种:首先个性上是最有好奇心的人,很小开始发现、喜欢、猎奇。例子很多。这个过程中学习是他们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看到很多收藏家一开始从他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管这个领域是油画、银器还是石头都有可能。往往在收藏过程中,因为本身具有很多好奇心的人会不断地钻研,一种方式的钻研会在这一个单独的领域越走越深。我收藏这个时期的作品,在这个时期他的朋友、老师或是跟他相关的周围这些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他会开始深入下去。

另一种趋势可能说这个领域通过我的收藏、学习已经觉得很了解了,他的好奇心驱使他“我可能要去别的领域了解”,这个时候作为一个拍卖行,这种品类的多样化非常重要,佳士得有80多种品类,现在这个时候为了吸引更多的收藏家、买家进场也创造很多新的品类。比如今年在上海所做的“中国当代设计”的品类,这是在佳士得全球一个新的品类,而且选择在上海推出中国当代设计,会引来新的买家,这些人是特别追求典雅的品位,追求古典、现代、当代的结合,能够在生活里体现出来。这次中国当代设计中就是能够把现代跟当代的对话,中西方的对话,选择的中国的设计,这是最终中国最古老的这些公平的品质,又有纯天然的,中国最稀有的材料,再加上当代理念的设计作品。这个引来了全世界很多爱好者的参与,这也是让我们特别欣喜,或者是意外惊喜的一个原因。

李海峰:今天我们艺术市场的高峰论坛,这个时间是12月12号,这个时间如果说辞旧迎新为时尚早,但是作为企业来说,很多企业都开始编制明年的计划,作为收藏家个人也许会对明年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在我们第三场论坛圆桌讨论的最后阶段,我请在场的几位嘉宾每个人用简短的一句话说说自己围绕着收藏和消费,2015年打算做的事或者是对艺术市场的前瞻。

朱绍良:2015年可能是市场比较兴旺的一年,股市都挣钱了,挣钱之后干什么?消费。到哪儿去?到佳士得、保利、匡时,赚钱不能白花,还有荣宝、苏富比。

李海峰:拍卖界非常团结的一番气象。

唐炬:我今年的秋拍有一种感觉大家看因为大的经济环境的原因,市场有一定的波动,我个人觉得是一种机会到来了,如果大家都高涨的时候作为收藏家就有点儿麻烦总是争不过别人,下不了手,今年秋拍的感觉我认为机会来了,但是得准备子弹,15年最大的一件事就是从结构上把子弹弄得活泛一点,不能老是捉襟见肘。赵总也知道我在探讨一个问题,如果把收藏作为一个事业可能也需要一种开元,我这十几年确实用力过猛,搞的手中资金链非常紧。为了买画把房子也卖了,但是毕竟没有那么多房子可以卖,重要的之前的作品又没法卖,坚持到现在还是有一些想法,虽然目前不现实,但是我确实在内容梳理上向着做一个美术馆的目标坚持、前行。虽然有点儿辛苦,还是在坚持,这个坚持需要子弹,并不是说手里这些作品全部要留着,董总说了收藏家可恨的地方就是不卖,我说是要卖的,但是要找好的时机,这种树立不是说没用的草率地处置掉,我说的“没用”不是作品不好,像我刚才举的例子主要的板块之外的对我是没用了,但是对其他藏家或者是某部分需要的人也应该是一些好的资源。但是这个梳理的过程,艺术品的交易没有那么快,不像股市今天挂单立马交割,股市需要审时度势,找合适的时机,因为资源毕竟有限,虽然我个人积累了多年有了一定的数量,确实要树立,但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最近我和一家带有一定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赵总这样的拍卖公司,还有金融、银行的金融机构探讨一个办法,金融杠杆和手段对我来说是一个帮助,既然梳理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金融手段、银行力量帮我买新的,旧的慢慢通过拍卖公司再去运作,15年我在这方面会动动脑筋。现在已经接近完成了,几个月的沟通、铺垫、论证,已经接近能走通这条路,对我来说信心满满,我认为现在是一个机会,15年我会继续努力前行。

陆忠:2015年还是三件事:第一是卖;第二是买;收藏家说是不卖东西一定是误解,收藏家一定是也买也卖。第三是讲课,老前辈把他们的知识经验告诉了我,我经历了二十多年也毫无保留告诉后来者,让大家少走点儿弯路。

董国强:对于我们来说新的一年走的还是老路,还是春拍和秋拍的征集,征集会更加艰难,会更加困难,因为市场处在这样的一种不是非常让人振奋的状况下,征集会很困难。结合刚才说的收藏的话题,我认为市场成长过快是不利于收藏家的培养的,而且会让一些本来有志于收藏的人因为获利被变成投资或者是投机。所以行业竞争的激烈也造成了很多人本来是可以成为收藏家的,最终变成了投资者。

同时市场相对低迷的时候对收藏家也是有好处的,比如刘益谦私下跟赵旭说,你现在赶紧找好东西,最好能找到好东西出来,我买。今天他也说股市在1400亿成交额的时候谁要说一天能够达到……股市最低是300亿、400亿的时候,一年前谁要说股市一天成交7000亿的时候所有人都说这个哥们疯了,但是今天就疯了,1万3千亿全世界的纪录,大家都认为市场没钱的时候创造了1万3千亿的成交额,艺术品市场会出现这种情况吗?谁也无法预料。

李海峰:包括董总都是一个审慎、期待的过程。

赵旭:今年是2014年,五年前是2009年,09年非常像明年,08年是全球国际金融危机,但是09上半年已经开始复苏了,目前从股市的动态,还有目前的经济状况跟全国的经济状况,我感觉是跟08年那个时候很像。

09年保利拿到尤伦斯几件重要的拍品,刘益谦买了三件。09年是中国艺术品过亿的时代,是从09年开始的,就是从经济最差开始复苏一直走到现在。像今年看“中国新绘画”,以程昕东艺术中心、蜂巢为首的赚了大钱,新绘画、新水墨的主流也跟09年很像,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大机会,就是明年迎来保利十周年又会像09年一样,刚才陆老师也说明年我给你两件,一个月前也说明年给你一件,唐炬也支持我。明年我会有一地毯式的全球征集,我会把握住这个机会,明年给各位一个惊喜,像09年一样。

蔡金青:融合、创新。我确实坚信艺术市场是一个全球的市场,希望更多市场的开放能够把更多全球的艺术呈现给中国市场。

创新是佳士得开始做拍卖,对佳士得内部体系也是一个新的创新,在中国我们是来得比较晚的,要向很多内地的拍卖行学习,所以我们只有走创新的路,而且继续坚持这样的理念,才有更多的机会。


第三单元圆桌会议记者提问现场

问与答

李海峰:几位嘉宾在台上都对2015年做了一些展望,接下来的时间留几个问题给现场的媒体朋友。

提问:有一个问题想问朱绍良先生,目前书法市场持续上涨,您觉得未来会一直保持这个现状吗?市场会比较关注哪类书法板块艺术家?

朱绍良:书法板块和绘画板块其实自古以来是不能分开的,书画它是一家,现在拍卖公司是为了让收藏书法和收藏书画的人更清楚就分开做了一个不同时代的书法家,不同时代画家的一个排比,好像是自古以来都是画比书贵,其实这是误解。我觉得书比画贵,保利赵总他们书法卖得比画贵,《砥柱铭》四个多亿,王蒙也卖不过《砥柱铭》。书法只要有好的名家作品,只要是真的、好的,和画的价格相比不会差,而且未来学习书法的人会越来越多,现在就连老外都在讲孔子学院闲着没事在海外学书法,彭丽媛送给米歇尔也是书法。所以书法比较容易入门,但是绘画麻烦一点,我相信以后肯定是画不如书。

李海峰:这是一个价值洼地,值得关注。

提问:这个环节是收藏与消费的话题,我想问一下赵总。赵总涉足互联网,而互联网的群体是大众消费群体,赵总对互联网行业有什么样规模的设想和设计?

赵旭:互联网上很多媒体朋友都是我的客户,行业内也有很多,如赵华山等。很多的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收藏。我绝对不是互联网精英,我参与互联网是因为我觉得如果要做电商,无人能够代替我们在座的人。既然淘宝能做,我肯定也有一个雄厚的平台让互联网、电商做起来。电商的产品再好,我们可以复制,但是我们的地面资源,我们的各种人脉,各种板块的信誉、号召力不是一个互联网公司可以做的。所以刚才董国强说我很痴迷。我不是痴迷,因为我想做这个,也确实做出很多成绩。现在艺典中国每天有300人在注册会员,量还是很大的,让我很吃惊。目前会员量已经与保利累积十年的量慢慢接近,互联网的力量以后会看到,是一个惊人的速度。像2009年保利拍卖25个亿,在天津大学讲座,有大学生问什么时候保利拍卖拍能有100个亿?全场哄堂大笑,我面红耳赤。《写生珍禽图》卖了6000万,那个时候正是对中国艺术品最关注的时候,董国强也在我们保利现场,挤过来突然问我能不能拍100个亿,我觉得他是来讽刺我的。结果很有可能,最后2009年下半年就拍了59个亿,2010年拍了91个亿,2011年就拍了100多个亿,很多事情是无法预测的,明年肯定是好时间、好年份。

提问:我问一下唐炬老师,现在很多国内藏家到国外买艺术品,您对这个事情怎么看?能分享一下您的观点吗?

唐炬:到国外买艺术品的情况各种各样,各有不同。我的朋友王中军先生买了一幅梵高的作品,包括陆先生、朱绍良先生也去国外买书法和古画,各有不同,这完全是个人的事情,需要收藏家自己判断什么值得买。我个人也在国外买过。在纽约、香港,我还是能找我喜欢的、我需要的作品。我没有看法,每个人的角度和判断都不一样。总的来说中国现在强大了,有这个能力,有这个实力,有一批热爱艺术的收藏家朋友们,包括一些拍卖公司也在不断地为重要的、非常有代表性的中国艺术回归中国做了很多努力。我现在倒是觉得国家能不能在税方面给大家提供点儿方便,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李海峰:今天这是第三场论坛,围绕着收藏和消费的关系,几位嘉宾充分进行了一个多层面的讨论和媒体进行了一些互动。

说到艺术品的收藏和消费,甚至和投资一样,愈发呈现一种多元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收藏家唐炬先生提到了一点:金融。金融杠杆的介入能把收藏家个人单打独斗的趋势做一个量级的提升甚至是本质的变化,这些我们都会在2015年崭新的一年中看到。这个前进的步伐相对来说慢一点,但也是在向前。

关于艺术品收藏,几位嘉宾做的精彩主题演讲都谈到了,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征:第一,这是一种文化情怀,非常具有浪漫主义的情结;同时,又具有现实主义的意义,在消费、投资的过程中需要智慧,需要理性,更需要一种决断和对市场的见识。应该说在座的几位和今天到场的很多嘉宾,应该都是文化产业的实践者。如果说今天大家在论坛上探讨的话题都很具象,而把这个坐标拉得更大,在历史的坐标上,我们只不过也就是一个横断面而已。但是这个横断面应该具有非常鲜明的含义,因为我们在探讨如何收藏和消费艺术品,这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或者是财经,都具有完满的正能量。

在此感谢参与的几位重磅嘉宾,同时感谢在场的所有观众朋友们!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