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苍梧路上白色的两层洋房,阳光透过宽大的落地窗照射到室内的地板上。来自台湾的设计师王镇华就坐在这缕阳光里,静静地端详着挂在墙上的油画作品。
前一天晚上,这里高朋满座,来自画廊、拍卖行和收藏界的行家们围聚在此,就为了一睹王镇华珍藏的艺术品。这些作品中有油画、雕塑和动物模型,其中一些作品的作者在当代艺术界叱咤风云,而有的作品是年轻艺术家的即兴之作。
“有些东西就是凭感觉,看眼缘,不—定非要坚定一种特定的风格。”收藏家王镇华,就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十多年来对当代艺术品收藏不辍。在他的感染之下,他的两位设计公司合伙人也开始购买和收藏艺术品。现在,从他们三人的藏品中拿出一小部分,就足以开办一个小型艺术展览。他说:“去年,我们选了一部分作品,办了一个名叫‘表情’的展览。今年,展览的主题是‘冲突与对立’。今后,我们打算每年都办一个有特别主题的艺术展。”
有故事的作品让人百看不厌
能入王镇华法眼的当代艺术品,简单归纳,不外乎两种。“有的作品,虽然肤浅,但带给人愉悦感,这样的作品我也藏几件,但绝不是我收藏中的主流。”最近在艺术品市场上被藏家炒得热火朝天的卡通风格艺术品,也引起过王镇华的兴趣。“不过,实话实说,这种作品的艺术含量不高。”
真正能触及他内心柔软部分的,是那些充满故事和爆发力的作品。画家傅庆豊的画布油彩《餐桌》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创作的过程我很清楚,我完全知道作品创作的动机和心态。”《餐桌》创作于1991年,时隔多年,王镇华对画作背后的来龙去脉记忆犹新。
“牛头人形,代表的是艺术家本人,左边隐约是一个女人的形体,代表的是艺术家的妻子。”1988年,台湾画家傅庆豊带着他的妻子,去法国生活。两人最初定居在巴黎近郊的圣德尼市,生活条件清苦,更让傅庆豊感到内心压抑的,是他本人的事业发展并不顺利。“东方人突然来到了西方社会,最初几年的文化休克无法避免。”在那个时期,他内心深藏着矛盾、冲突和混乱。直到一天晚上,一个同乡的艺术家来到画室看望他。“他乡遇故知,酒逢知己千杯少。”那夜,艺术家积聚已久的情绪终于爆发了,化成创作的冲动,于是他连夜拿起了画笔,将自己在法国3年的酸甜苦辣化作各类视觉符号,这才有了这幅《餐桌》。
“经过创痛,经过凄美的过程,才成就了创作的爆发力,这幅作品对艺术家本身来说很有纪念意义。”王镇华说,傅庆豊本人原本并不打算割爱,但王镇华的执着和对画作内涵的欣赏与理解,终于让固执的艺术家松了口。“十年多前的艺术家,在创作上很可贵的一点,就是不管是自己经历的遭遇,或是对看到的社会人生百态,都会在作品中做一些探讨,让人从中可获得一些启发。这样有故事的作品,作为收藏很有意义。”至今,王镇华对《餐桌》仍然百看不厌。
站在离艺术最近的地方
如果不能成为一个艺术家,至少可以成为一个收藏家。在王镇华的人生中,艺术犹如在水一方的伊人。
受其叔叔的影响,王镇华在十几岁的时候就会在周末逛画廊、看专业艺术期刊,在画室里临摹艺术家的作品。“20多年前,台湾大学联考,我差点就填报美术系。”彼时,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艺术家并不能算一个职业。“我父亲当时经营着一家公司,是一个很务实的人,劝我不要太浪漫。”看着当初与他志趣相仿的人纷纷考取了美术专业,王镇华只得把艺术家的梦想埋藏在心底,不过他对艺术的追求却并未停止。
“后来我做了设计公司的董事长,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就开始搜集一些藏品。”此时,艺术女神格外垂青这位不懈的追求者,王镇华遇到了他生命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台湾艺术拍卖界大名鼎鼎的郭倩茹。这位在法国卢浮宫里学习了两年的女拍卖官,对艺术收藏的游戏规则了如指掌。出于对艺术的共同爱好,王镇华与郭倩茹一拍即合,共同创建了一家拍卖公司。由此,王镇华成了一个“双面BOSS”。“加入拍卖行业,对我的收藏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有了高人指点,收藏的信息逐渐变得灵通起来了,知道从哪些渠道能收到心仪的作品。”
现在的王镇华,已经不再操心从哪里得到自己想要的艺术品,他的拍卖行员工有时候甚至还会来“敲边鼓”,让他拿出一些作品来拍卖。“我很少考虑艺术品增值这件事情,如果我得到了同一个艺术家另一幅更优秀的作品,那我才考虑转让出他的其他作品。”所以,这些来“敲边鼓”的人,常常得到王镇华的一句“自己努力去找”,无功而返。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