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艺术家:薛志军、刘洋、刘传宏、邱洪峰、孙策、于艾君
展览日期:3月8日—4月13日
开幕时间:3月8日,下午三点(星期六)
开放时间:10:00—18:00(周一休息)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院 北京8502信箱
显然,这几个艺术家的作品母题都与“废墟”相关,这可能是因为地域关系 教育背景,或许还有性格气质等原因,“废墟”既是他们曾经的生活现实,也是他们的心灵投影和挥之难去的情结。那么,生活在相对安适中的艺术家为什么却选择了这么一种“非精致”倾向的视觉叙事?这其实不是悖论。溯源地看,工业文明摧毁了山水篱笆,平林漠漠早已被楼宇林立所取代,废墟,便自然而然地产生。废墟是人按照实用主义逻辑对存在之物的某种界定,反映在艺术心理上,则表现为对广阔、深厚、沉重、压抑或沧桑的视觉诉求,比如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的几乎全部作品和赫伦韦恩的部分作品。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艺术家能不能超越这种题材上的所指,以一种深刻的具有“发现”性质艺术方法去诠释所谓“废墟美学”呢?在艺术资本日渐取代审美标准的中国当代,在波普艺术、观念艺术和新媒体艺术之外,到底有没有一种具有潜质的有一定思考深度的“偏锋”存在?我想,这个展览提供了部分答案。
“务实”与“拟虚”是这些展品的总体语言倾向,也是呈现作品力量的两条通道,它们彼此交叉,殊途同归。“务实”具有方法上的求真之意,它将“写实”系统纳入个人而非传统的艺术语汇之中加以重新阐释。“拟虚”则重在“拟“的手段和方式——从现实中来,到虚拟中去——“虚”是作品呈现的精神气质,它不相信甚至排斥符号的力量。可以说,艺术家们在“非生产”状态下的严肃实践,创作具有“学问”特质的作品之状态。丰富了当代艺术的写作模式。
【编辑:霍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