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1日上午十点,“文心养真--王念堂期颐书法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展出汇集了百岁老人王念堂先生数十年创作的楷、行、草等书体的精品力作七十余幅,涵盖了中堂、对联、手卷、册页等丰富的传统书写形式,书写内容则多以前人之经典诗词、名言警句,其中更是不乏王念堂先生的百岁新作。展览通过丰富详实的展品为观众诠释了作为有两千余年历史的艺术形式,书法艺术依然是承载传统文学经典的最佳方式。更为难得的是,通过展览还会引发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艺术创作规律、子女教育等方面课题的思考。
百岁人生 体悟书道真妙
王念堂先生乃当代著名画家、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美协主席王明明之父,其百岁人生之路可谓起伏坎坷,亲历了国难动荡、十年浩劫、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发展变迁。先生自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与熏陶,喜好文学,擅长书画艺术。十五岁时王念堂便只身从山东蓬莱老家闯了关东,在丹东做过学徒也当过账房主管,一九四八年春,刚过而立之年来到了北京(当时的北平),曾担任造纸厂总经理,公私合营后又被下放到车间劳动。改革开放后,先生迎来人生与事业的春天,见证了祖国三十余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人生的道路多么曲折、艰辛,但先生一直都没曾放下自己的文艺梦想,虽然曾因生活所迫,不能从事文艺专业方面的工作,但几十年来却笔耕不辍,利用业余时间充实学养并坚持从事书法的研习与创作,把“笔墨纸砚”视为人生一乐。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书法是修身、养性、养生及书写自己人生感悟的手段。因此他的字里行间没有半点浮躁、世俗功利之痕,字体廋劲,丰筋神足,风骨尽显,率真豁达间暗含着一股沉静、坚韧之气,书法是其个性的浓缩,也是其人生的写照。毫无疑问,他触及到的是书法的根本。让先生兴奋而激动的是,八十年代后,年过花甲的他终于可以专事自己的梦想“专业”了,时至今日,王老先生已是百岁高龄,但伏案笔耕却依然是他的日课,且念堂老人晚年书风劲朗、豁达,同时又舒展、浑厚。真正达到唐人孙过庭“书谱”所言:“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境界。
敦敦教诲 传承三代家学
在王念堂先生的家庭观念中孩子们的成才才是自己的最大成就,经过他的精心培养,敦敦教诲,家中走出了王明明、王绿霞、王卫明等书画名家。因为自己在文艺方面的眼光,在启蒙阶段王念堂先生就能及时发现孩子们的艺术天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为子女们学艺不遗余力,克服一切困难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及学习环境。在先生对艺术的认知中有种强烈的意识:必须要立足于传统,要着重培养孩子的品格、学养及艺术感觉,品格、学养是根本,感觉是前提。他还深知一个道理就是学习艺术必须找大家,起点一定要高,第一口奶非常重要!于是他就带着孩子到处寻访名家大师,想方设法叩开多位名家之门,先后向吴作人、蒋兆和、李苦禅、徐之谦、刘凌沧、顿立夫、启功、康殷、周思聪、卢沉、姚有多等先生求教,名家大师们的教诲不仅使孩子们受益匪浅、进步飞快,他自己的书艺也跟着不断提升。
如今,王家的第三代王加已是业界颇有成绩的青年学者、策展人,拥有西方文化的教育背景的他不遗余力的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贡献着自己的努力,还在传统书法研习中秉承着家学。此次展览王加以小楷书写前言,不但形式上使人感觉耳目一新,更为观众真切的讲述了爷爷王念堂的敦敦教诲,“与对待父亲不同的爷爷从未对我有过任何严苛的要求。但当他每每看到我取得点滴进步时,红润和蔼的脸上总堆满了让我心都为之融化的灿烂温暖的笑容。或许除了对隔辈的疼爱之外,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目睹他血脉的延续,正在继承家族文化传承的香火,他引以为傲吧”。
的确,王家的祖孙三代在不断完善自我艺术创作的同时,皆以自身的努力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三代人之间不断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堪称今日社会的典范。所以在此次展览中,我们希望广大观众在欣赏书法作品同时,能够引发更多对于民族传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