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陶片也有自己的三维坐标
在盗墓小说和影视剧中,“洛阳铲”堪称“摸金校尉”必备神器。考古发掘的确在前期勘探中,会使用“洛阳铲”,但这个神器在现代考古中已经不够用了。在海昏侯墓的发掘中,三维复原、X光等多种现代技术已是常备手段。
据杨军介绍,去年海昏侯墓首次公开考古成果时,公众通过三维复原图,清楚看到了墓室的立体结构,这就得益于前期的科技介入。在调查发掘前期,考古人员大量使用了地球物理探测、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航拍以及三维扫描等科技手段,将调查资料信息化,复原出海昏侯国大遗址的全貌。在发掘工作中,“大范围长时间高精度扫描,既确保最真实留存文物信息,又快速制图、快速分析,有效支持了对现场遗存的分析判断。”不仅如此,工作人员还采用了复原整体布网测绘技术,有利于文物存放位置的复原。杨军解释,以前考古发掘结束,原来的地表就不存在了。但这次发掘,工作人员在现场布置了9000多个测绘点,哪怕一个陶片也有自己的三维坐标,有助于还原未发掘前的地表情况。
考古研究模拟低氧太空环境
海昏侯墓出土了两万多件珍贵文物,为了最大程度保护这些历史的信息,发掘中首次引入航天领域的低氧工作技术。
杨军介绍,对文物最好的保护其实就是不发掘。因为文物离开原来所处的恒定环境,将被氧化破坏。而此次为免盗墓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出土的重要文物要进行保护和修复,就必须在无氧或低氧状态下进行。为此,江西省考古所搭起了20平方米的低氧工作间,工作间内可以产生并输出氧含量少于1%、相对湿度可在20%-80%范围内调节的纯净氮气,以降低正常空气成分对文物的损伤,考古人员则需要戴着氧气面罩工作。
为了看清楚出土文物上的纹饰或文字,考古人员还给出土竹简进行红外扫描,对车马坑的车马器照X光。车马器的木质结构已经腐朽,但金属构件和配饰还保留着,为了看清这些金属构件上的纹饰,文保专家便先给它们照X光,再根据探伤结果进行修复。竹简的辨识中使用了红外扫描技术,很多肉眼看不见的墨迹,在红外线下可清晰显示,方便专家进一步识读。
被考古专家称其考古价值超过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海昏侯墓考古,转入了实验室考古阶段,未来对历史的探秘将长达1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