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这已经是第三个号称是“泰国首届”的双年展项目了。
本月,第一届泰国双年展宣布将于明年11月在旅游胜地甲米省举办。
三个“首届”双年展彼此之间有着明确的定位差异。曼谷双年展将在2018年7月30日开启,持续一个月左右,没有主题、没有主策展人、没有场地限制,也没有赞助商,换言之,他们将更多地关注处于地下状态的艺术家。而曼谷艺术双年展则完全不同,将从11月旅游旺季开始一直持续到次年年初,得到大量品牌赞助以及政府补贴,形式上也效仿老牌的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将把展场遍布在寺庙、宫殿、商场中。
泰国双年展与曼谷艺术双年展的举办时间基本相同,特别之处在于它们将邀请近80位(组)艺术家,根据甲米省各处的沙滩、雨林等自然环境条件来作为特定展览地址。其中泰国本地艺术家大约有20位(组)。
为什么泰国突然冒出来这么多双年展?
泰国艺术创作兴盛一时,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是出生于1970年的独立电影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出生于1961年的装置艺术家里克力·提拉瓦尼(Rirkrit Tiravanija)。他们有西方教育和生活背景,因为作品中展现出属于泰国人所独有的细腻视角而在西方艺术界大获好评。可是由于泰国社会环境不稳定,良好的艺术生态系统始终没有建立,外界因素甚至让当代艺术整体销声匿迹十年。
“我们想要变得更好,但是这也取决于整个国家的发展状态。突然之间,看到周边的邻居们都纷纷开始在艺术领域施展拳脚,想要赶上这波潮流,就要抓紧机会介绍自己的东西、培养属于自己的成熟受众。”泰国双年展的助理策展人Vipash Purichanont看起来很年轻,正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作为一个生活在曼谷的艺术策展人,他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认为,泰国其实有很多资源还没有被挖掘。
“泰国艺术爱好者要么生活在曼谷,要么就在清迈,我们在甲米办双年展就是想要在旅游业之外吸引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并利用这一点更多地增强当地的品牌效应。”他说,“泰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是东南亚地区少数没有殖民历史的国家之一——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变成西方列强的附庸。所以泰国人不太愿意直面过去。对于这一点,当代艺术可以更多地探索、寻求那些心底里不愿意去面对的角落,试着从中发现更多的东西。”
“东南亚各国都是在一个世纪之前,因西风东渐或殖民因素,纷纷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因为时间和缘由不同,对应到的国度也不同,因此在同一潮流下有了很不一样的起点,也造成了亚洲西洋美术史多面向的丰富面貌。”长期关注20世纪东南亚艺术的收藏家姚谦在专栏文章中如此阐述他对东南亚各国艺术的宏观理解。对于东南亚各国的当代艺术,这一视角仍然适用。
在东南亚地区的艺术版图上,近十几年来最为活跃的当数印尼和新加坡。而两地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就在11月初,印度尼西亚努桑塔拉现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MACAN)正式揭幕,这家艺术博物馆由企业家、知名艺术收藏家翁玮光(Haryanto Adikoesoemo)出资建设。令人惊讶的是,它是印尼第一家致力于当代艺术的博物馆。
而中国艺术爱好者最熟悉的印尼艺术界人士,恐怕是2014年在上海徐汇滨江“西岸艺术走廊”刚显出雏形时建造了一座私人美术馆的收藏家余德耀,他正是印尼华裔。
印尼重要的城市双年展有两个,分别位于首都雅加达和爪哇文化中心城市日惹。雅加达双年展最早从上世纪60年代起步,在1975年正式更名为“雅加达双年展(绘画)”,1998年开始由于国内政局动荡,艺术领域集体销声近八年,最终在2006年,雅加达双年展才又重整旗鼓。日惹双年展已经举办了13届,近年来更加强调赤道地区的文化艺术。
值得注意的是,印尼的艺术展会也有兴起的态势,2010年,Art Jog在日惹文化中心举行,展会强调艺术家个体的参与而不是画廊;2016年开始举办的“艺术登陆雅加达(ART STAGE Jakarta)”系列展会,则吸引了数十家印尼和国际画廊参与。
“艺术登陆雅加达”衍生自2011年启动的“艺术登陆新加坡”展会。创始人希望把世界最大规模的艺术展会品牌“巴塞尔艺术展”引入新加坡,尝试未果,索性创立了新品牌。
居于东南亚中心地位的新加坡,在艺术领域的贡献更多地体现在政府支持的公立机构和艺术活动上。
2015年,新加坡政府投入重金改建昔日的“英属海峡殖民地”政府大楼和高等法院,成立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这家机构展览和研究的主要领域即是18到20世纪的东南亚现代艺术,它与着重展示历史文物的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和主攻当代艺术的新加坡美术馆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新加坡艺术版图骨架。
“我们想要作为东南亚地区和全世界连接起来的一环。”馆长陈维德博士(Dr Eugene Tan)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说,“首先要把西方的经典艺术作品带到东南亚地区,其次需要让来新加坡旅行的世界各地的游客、旅行者看到属于这个地区的艺术和文化。”
“周边国家出现越来越多的美术馆和双年展,我们当然非常高兴。这样可以培养出更多的观众,也可以更近距离审视过去十年、二十年间所作的努力在周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陈维德说,“不过大部分美术馆基本都注重在本国,而对于只有五十多年历史的新加坡来说,我们的主要价值更体现在推广和梳理整个东南亚地区的艺术。”
11月,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建馆两年来的第二批特展揭幕,展览包括“奥赛博物馆的印象派收藏展”,以及活跃于19世纪的印尼艺术家拉登·莎勒(Raden Saleh)和菲律宾艺术家胡安·卢纳(Juan Luna)的大型双个展。这两位东南亚现代艺术的鼻祖级人物站在东西方艺术交流的重要节点上,而关于他们的重要展览如今在新加坡的大型艺术机构举办,从中可窥得一些东南亚艺术的发展脉络。
“美术馆、画廊、艺博会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生态,要发展的话不能缺失任何一个环节,而如果无法做出相应的平衡,就会导致生态不够健康完善。可能市场成长得有点太快了,社会缺少非营利空间。所以新加坡就有意识要建立更多的公共机构、非营利空间。”陈维德说。
新加坡政府对艺术的投入不仅体现在几个大型场馆,还有由新加坡国家理事会主办的艺术活动,比如2006年开始的新加坡双年展,以及从2011年开始每年都会举办的新加坡艺术周。
“过去的五届艺术周,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受众群体是从20岁到35岁的青年人。”艺术周负责人琳达·得麦洛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希望可以通过艺术激活城市社区,这才是真正的艺术。东南亚艺术还需要时间慢慢发展,毕竟我们都有那么充足的历史可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