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让人重获情绪的艺术存在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文夏 2015-04-08

关注的缺乏是当下社会人的生活现状, 社会生活中的个人关注的区域在不断地被缩减,缩减的意味并非是不存在,反而是过多的社会信息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冲击人的生活。过于庞大的信息量造成了选择困难与获取性疲劳,对于思想观念的冲击和引起思考的能力。现象和事件的能力愈来愈有限,关注与思考的使用愈来愈短缺,麻木与无知的习惯却变得更加被认同,人们逐渐脱离了对社会具有思考与认知的特性追求,而是沉迷于一种近乎于自我封闭的娱乐体系建设中。

我一直认为比喻是在行文中非常重要的,好的比喻将深邃与思考传递给沟通上存在困难的另一种世界观的人,而艺术作品的困难便在于不同个人思想体系下的不同理解,是否追求表达创作者原有的意味并非一定,然而对于现实问题的创作题材,往往是创作者有其直接表达意味的。

血腥并不是影像的目的



许翔《七秒》中的地底隧道如同手术室过道的生死象征

就在今年的315打假日,展览《不在现场感官阈值与一种在地性的漂移》在AMNUA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其中影像艺术家许翔的作品《七秒》受到关注,学生多认为作品过于残忍,而其他参展的影像艺术家则认为这件作品对自己产生了不小的震撼。缓慢的剧情表达,色彩对比强烈的画面,血腥的拍摄镜头,许翔的《七秒》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其选择的内容,不断重复的徒手拆解鹌鹑的画面确实让观者感到痛苦,但若不是去想想这作品的画面为什么需要给你这种感觉,只是表面地感受拍摄的画面内容,那必然是无法真正理解这段影像。
 

许翔《七秒》中高速摄影表现拆解鹌鹑的日常行为

在接小孩放学回家的途中,许翔看到一个卖鹌鹑的摊贩,七秒钟的时间,一只鹌鹑被拔毛剥皮,就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中,大部分人并不对此有所反应,选择将这一宰杀鹌鹑的妇女请回影棚拍摄是许翔当时对此产生情绪受到刺激所为,而剪辑与拍摄却是理性的。一件日常可能被忽视的存在,如果因进入屏幕而被关注,那么我想这个作品是成功的。选择高速摄影,将七秒的拆解动作,拉长到整个作品的8分钟,将每个动作都更为突显细节的呈现。画面中加上隧道的顶灯,如同医院中廊道的顶灯一般,具有更为明确的表达意味,在现实的麻木中表达一种刺激的诉求。

观者很容易从画面中感受到的对血腥和屠杀的厌恶,其实是作品所唤醒的人的本性,若只是平常所见的屠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过是食物的制作过程,而一旦将此放大并呈现在荧屏中,那么摒弃了其他可以吸引关注的周边因素,这一事件本身更为纯粹的部分便被关注到了,许多观者向我表示对于这个片子的拍摄者感到愤怒,因此我认为在社会层面而言,《七秒》已经是可以让艺术家自身感到满足的作品了。

生活中并不缺乏各种事与物,不仅仅是美也有丑,而一旦人类缺乏关注和好奇世界的心,那么一切存在便也仅仅就剩下了存在。能够产生对事件的情绪才是更为深刻的,从表面看来,《七秒》只是反映一个社会的事件,而更深的反思却是人们对于身边事物缺乏关注的社会心态。

重复性产生的女性诗意

同为影像作品,彭韫的《SARA》和《甜蜜的生活》则颇为不同,许翔和彭韫都关注自我,然而两者的着眼点却大为不同,许翔从题材上寻找的是自己身边发现的被忽略和不被关注的事实,而彭韫则更为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探索自己的意义。彭韫的作品更希望从记录自我的行为来诠释她作品中希望表达的内涵,对于自我的探索方式是多样的,而用自己的生活来表演自己于镜头语言中在表达上确实有表现力更强烈的作用。



彭韫作品《甜蜜的生活》截图

镜头画面的重复是彭韫作品中经常会用到的艺术手法,重复的意味在艺术突显上更多是强调,而在彭韫的影像中却能让人感受到无奈,对生活的无奈和自我的无奈,《甜蜜的生活》不难感受到她对生活有一种痛苦和逃避,不断被涂抹在脸上的白沫,在被涂抹的过程中被摄影的彭韫一直保持着微笑,那种微笑让人感受到的却不是幸福,而是一种难受和同情,尔后彭韫在不断被涂抹的蛋糕下成为一个窒息的面孔,她的笑容也随之被遮挡。一个对话自己生活的艺术家,从生活中的痛苦和无奈寻找作品的灵感,这更能让观者感受到艺术家的意图。



彭韫作品《SARA》截图

彭韫的作品多希望从外界寻找自己,《SARA》便是她在生活经历中发现的一个与自己有着许多相似性的人之后创作的影像作品,SARA是作品拍摄对象的姓名,这是生长于殖民时期澳门的印度人,后因生活变故而携女至葡萄牙,且成了葡萄牙籍。片中,SARA通过镜子来观察和审视自己,不由得流泪。片中的SARA不难让人看出是一个经历了许多的女人,越看自己却也越看不清楚自己,后半部分更是用手将镜面上的白沫不断擦拭,只希望能透过镜面更清楚地看见自己。彭韫与SARA相识于波尔图,十分偶尔的相遇,却仿佛找到另外一个自己,彭韫是四川人,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学习,后曾任教于上海,如今却又居于澳门,通过作品来对话自我是彭韫创作的一种追求方式,作为一个长期以女性作为其作品主要表现对象的艺术家,她的作品中却更多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无奈,这是共通而不区分性别的存在。彭韫的作品镜头感很唯美,然而镜头语言却让人感觉很悲伤,就仿佛一首催人泪下的悲伤的诗,从嘴角缓缓地吟出。

麻木与拒绝关注的悲哀

不论对于社会还是自我,关注与好奇其实才是表达的主题,缺乏对于世界和事件的兴趣,包括对艺术的兴趣,都已经丧失掉,这是让人沉沦的时代。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内容,过量的内容而不变是的人类可接受信息量的能力,更多的虚伪信息和多余资讯需要被过滤,如果说不能在震撼或重复中进行筛选,那么所余留的不过于杂乱的信息流,这种信息流所能提供的仅仅限于社会时代最表象的存在形式,艺术家的作品在于直接冲击到能够突破在杂乱冗多的世界生存的个体,从而影响到社会,改变非关注而麻木的生存状况。艺术创作深陷到为了附和与追求市场需求的深渊,这种无关于自我的应付是艺术家要避免的,从自我出发以及与关注最紧密于创作者本身,这是艺术家能够不丧失从创作出发的一种根本特性的基本,尊敬的不仅仅是艺术,更是尊敬艺术家自己。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