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徐冰“地书” 读图时代的通用视觉语言

来源:99艺术网上海站 作者:徐婉娟 2012-04-26

艺术家徐冰

 

2012年4月21日(99艺术网上海站 徐婉娟)下午4点,“徐冰个展——地书”在上海外滩三号沪申画廊开幕。这是徐冰时隔八年之后再一次来到上海,来到沪申办展览。这部艺术项目——《地书》包括装置、档案、和动画等,基于一本有着完整故事情节的小说,叙述了“黑先生”一天的日常生活。

 

这本书并非以传统语言文字写成,而是艺术家用他几年间所收集到的遍及当代日常生活中符号及标示来完成。它延续了徐冰长期对于符号、文字及意义之间关系的兴趣,即是一次艺术家对于现代象形文字的探索,也是关于21世纪所涌现的全球符号学的举证。

 

徐冰在发布会上介绍,《地书》系列的创作始于在不同航空公司的班机上搜集到的安全说明书,“机场的标志和各航空公司说明书的设计都以识图为主,用最低限度的文字说清楚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从1999年开始,他搜集到上百张类似的说明书。直到2003年,当他看到口香糖包装纸上以三个小图表达“请将用过的胶状物扔在垃圾桶中”的意思,才真正兴起了以图形符号叙述一个完整故事的念头。于是,徐冰搜集符号的范围逐渐扩大到数学、化学、物理、乐图、舞谱、商标等专门领域,而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这个项目变得更加复杂和庞大。

 

在项目展示现场,你还可以看到配合地书供给读者使用的“字库”软件,其中一部可以输入中英文会自动翻译成地书语,另外两部则可以用进行像在聊天室中一般进行对话。但由于现在地书语还处在一个简单性、形象性的词汇翻译的阶段,抽象词汇、文学词汇等目前还是难以用地书实现直接转换。比如,输入“天”会出现“蓝天白云”,输入“地”或“地球”会出现带世界地图的地球图识,输入“艺术”或“蒙娜丽莎”会出现卢浮宫中那张著名的达芬奇的名作,但输入天地、地书等词语就无法显示符号。

 

《地书》让徐冰试着去实现普天同文的理想,由于地书还处于很原始的状态,正如读者使用“字库”软件时所感受到的一样,它还需要进一步发掘和丰富。他相信,无论人类以后的语言和文字会发生多么大的改变,象形性符号或语言是人类最可靠的传达依据。他希望,如果有可能地书语能被大家在今后使用的话,在不断的实践当中可以无限可能的丰富和完善这部新文字。

 

从20多年前的《天书》到如今的《地书》,徐冰表态,“这两件作品非常的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是由于我对艺术的态度一样而导致的,我对艺术的态度就是跟着时代走。”在他看来,好的艺术家懂得如何处理自己在工作室的工作和时代之间的关系,好的艺术家会把处理这样的一个关系的“技术”当做是自己的本份,这个“技术”的好坏决定了这个艺术家本事的高低,而这个技术是徐冰非常看重的。

 

抱着这个态度,80年代末期徐冰创作了《天书》这件作品。“因为我对那个时代的看法和态度有了《天书》,而我今天面对一个这样和20多年截然不同的时代,所以才有了《地书》这个作品。但这个创作态度是一样的。”

 

纵观徐冰的艺术生涯,他持续地在全球语境下探寻着书面符号和视觉交流之间的关系,给予观众新鲜的多角度的洞察途径。从早期的自己手工刻制的三千多无法识读的新中国字《天书》(1987-1991),到他1994年前后完成的将英文变体为类似中国方块字的《新英文书法》,再到现今的《地书》。如果说徐冰之前的《天书》没有人可以读懂,那如今的这本《地书》就是人人都能读懂,用徐冰自己的话说:“读者不管是何种文化背景, 只要他是被卷入当代生活的人, 就可以读懂这本书。”
 

 

【相关资讯】

从《天书》到《地书》——徐冰讲述艺术的革新视野

艺术家徐冰在台北办个展“地书”有符号没文字

徐冰:没有耐心和深度的当代 符号崇拜让城市低智化

实验性艺术家徐冰:感悟当下

 

徐冰在现场调整作品

 

《地书》

地书工作室一隅

地书项目装置作品

读者们在是用两台装有“字库”软件的电脑进行对话

读者在是用“字库”软件

使用“地书”描绘上海外滩的影像作品

输入“地书”无法显示符号和图像

输入“艺术”出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展览现场:地书工作室

 

 

 


【编辑:汤志圆】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