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双年展应该让年轻艺术家来办” 专访北京双年展策委、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
王镛
第五届北京双年展策委会6月28日下午在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对外公布了2012年9月将要举行的北京双年展主题确定为:“未来与现实”。此届双年展拟向全球征集约600件作品参展,力求艺术家们通过“未来与现实”主题创作,从而反思我们当下现实世界面临的各种危机,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愿景。
北京双年展至今已经举办4届,即将步入第十个年头。双年展的参展作品、组织方式、评选办法、策划委员会的人员构成等问题一直都是业内人士关注和争论的焦点,而大家讨论最为激烈的还是北京国际双年展中一直以“绘画与雕塑”为主体的问题。就这些热点,本网记者专访了第五届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划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
北京双年展要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做到了
记者:北京国际双年展举办至今,前面四届有什么样的经验是可以借鉴和总结的,有什么好的方面方是这一届要继续保持的?
王镛:我们前边已经搞了四届,四届总的来讲,一个是保持中国特色,这也是中央有关领导给我们的提醒,北京双年展要办出中国的特色来,要有自己的话语权,这些基本上都已经做到了。因为我们策划委员会的组成来讲是以中国的策委为主,适当地吸收一些国外的策委,再有就是它是实行集体策划制度。集体策划制度从这几年的工作来看,还是有它的好处,就是可以集思广益,因为最初的时候,我也有过不同意见,我觉得策划人未免太多,意见不容易统一。
记者:无比多元化。
【相关资讯】
特色一:策划委员集体策划制
王镛:我提的是集体策划取的是策划委员人数的平均值,就不太容易有特别出彩的地方,因为国外策划者一般没有这么多人。但是这几年下来,我感到,第一,中国国家很大,要一个人来策划这个主题很难满足各个方面艺术家的需求。北京双年展不管其他的方面怎么样,参展国已经是世界第一了,就是超过了威尼斯双年展,85个国家,但是并不意味着它的质量是世界第一的。但是个人的能力,确实拿中国现在策划人的水平来讲好像还没有一个人能够这么把握一个这么大的主题和国际展览的一个单独的个人,而且中国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艺术理论权威,他是全国公认的甚至国际公认的,没有,所以集思广益还是必要的,这也成为北京双年展的特点。而且你可以注意到这次策划委员的人数已经在缩小,原来最高的时候达到30多个,现在已经20个以内,18位委员。
人数减少了,而且年轻化了,基本上是60岁或者65岁以上的都退掉了。年轻化、专业化、精干化,这是符合我最初的设想。因为我最早提北京双年展,筹办北京双年展建议的时候,我的计划就是人员要精干,要专业、要年轻,现在逐渐在往这方面走。这个策划委员集体策划,我觉得是行之有效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这是这几届一直保留下来的。
至于以后还怎么改革?还是会有改革的。这是我的一个设想。
特色二:主题永远关注人类关系
记者:所以说艺术家是永远走在社会最前头的。
王镛:这个东西甭管叫不叫和谐世界,人类要和平共处、和平相处,减少冲突,文明也是这样,减少对抗,增加交流。这个是我们的一个理念,你看这几届展览的主题都没有偏离这个,基本上还是这个。而且这个主题应该说是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细化,尤其是第四届组织得比较好“生态与家园”。
“生态与家园”既切合中国现实的一些问题,又引起世界的关注,都是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生态与家园,尤其是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这次开始我们策划的主题,有的策委提的是“走向未来”,经过讨论我们觉得“走向未来”有点儿空,还是不要离开现实,后来就确定“未来与现实”,把“未来与现实”,未来的设想和现实的困境两个结合起来,需要现实的努力才能走向美好的未来,这条主线恐怕估计也会长期坚持下去。
还有一点刚才策划委员回答问题的时候谈到绘画与雕塑作为主要展览形式,这个开始的时候,说老实话我个人都有不同意见,我当时提出要三分天下,绘画三分之一,雕塑三分之一,其他的东西,新媒体、实验艺术三分之一。
特色三:“绘画与雕塑”不变 逐渐吸收当代艺术
记者:后来是如何确定的?
王镛:这些年我去威尼斯考察了,也去圣保罗考察过,还到美国参观了很多博物馆,从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始,当时策划人博纳米就搞了一个“绘画专题展”,而且他预测绘画要回归,从圣保罗双年展就更多绘画的展览,美国也是这样的,美国好几个大的艺术博物馆的展览都是推出了绘画,当然绘画跟传统的绘画不是一个概念,绘画也产生各种新的绘画,这是当代西方艺术的一种趋势。我就感到,一是绘画、雕塑是中国的强项,在中国的艺术当中相对来说是强项,普遍的观众还是接受这个东西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看很多展览确实有千篇一律的现象,一到威尼斯都是小黑屋子,里边的东西都是没有太多的新意,当然也有好的,少数得奖的也有好的,而且还有的作品至少在中国是不适宜的,比如色情的、暴力的。但是我一直坚持适当地吸收装置、Video、多媒体、影像。你们大家没有注意到,从第一届(北京双年展)就有装置,后来的装置越来越多,到了第四届等于吴长江书记主持工作的时候他还是比较开放的,写到了正文里,允许装置、影像作品(参展)。所以第四届北京双年展有影像装置,特别吸引观众,很多老外在那儿拍照。
还有一个是中国理论界提出来的,中国理论界对这些新媒体艺术缺少研究,缺少一个评价标准,像绘画、雕塑相对来说评价标准比较好把握,新媒体,这个影像怎么是好,怎么算是不好,或者从哪个角度去评价,至少没有进入专业的层面。
记者:这是因为中国艺术家在哲学上探讨的不够透彻吗?
王镛:哲学也好、心理的挖掘也好,都得有当代最敏感的、共同关注命运的主题,中国人的影像也好,焦点也好,精神含量不够,往往都是简单的弄一点阴阳的概念,没有深度,尤其是没有当代人的精神焦虑、精神的紧张,没有那么明确。这样的东西我估计还要呆几年,慢慢的中国理论界水平提高了,对影像、装置的认识提高了,有一个相对恒定的评价标准,而且能够真正理解西方一些好的装置作品、影像作品,咱们可能才能扩大这个部分。但是绘画和雕塑确实成了中国北京双年展的品牌,表面上看是比较保守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保守本身也是一个特色,艺术当中并不是说都得革命,有的相对的保守也会形成自己的特色。
记者:“绘画与雕塑”的艺术价值是怎样体现的?
王镛:现在的绘画和雕塑还没有终结,还有许多可以挖掘的东西。我很受的启发就是博纳米的那个策划人,他说,绘画和雕塑是人类最古老的一个艺术,有最长久的生命,所以我想这个东西为什么人类会喜爱它,还是有它自身的生命力的,尤其是在北京双年展上,外国搞绘画和雕塑的作者都觉得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异域的知音,有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也很高兴。
今后北京双年展也会逐渐增加所谓实验艺术的份额。即使是绘画、雕塑和传统的绘画雕塑也不完全一样了,往往有的时候绘画、雕塑和装置的结合,甚至绘画和影像的结合,绘画和新媒体结合。
但有一点我们是不太敢放手的,就是所谓的行为艺术,这个东西特别不好把握。
总结往届北京双年展五大问题 开始新尝试
记者:前四届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王镛:首先是应征,应征就是很多人好多年没有机会展示自己,有这个机会(参加),结果艺术质量没法保证,上万件作品都蜂拥而来,增加了工作量,水平也层次不齐。所以这届双年展要加强策划委员的推荐力度,特别是注意推荐年轻的优秀艺术家,哪怕是没毕业的学生,他的功力很好就重点推荐他。
国外艺术家也是这样,最开始也只是依赖两位国外策划人和大使馆,但不能全面反映国外艺术家的创作水平,现在我们要求策划委员亲自动手,至少每个人要推荐10位国外优秀艺术家,基本上都完成任务了。这样相对来说(作品质量)有保证,当然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当代艺术家争取他们来参加北京双年展也有很大难度,比如我们以前邀请美国艺术家昆斯,他的经纪人一下子开价保险费就是天文数字,我们根本负担不起。
记者:所以这届有新的开始尝试了。
王镛:再一个是中国画,前几次展览中国画面貌比较陈旧,这也是我们比较担心的,这一点我们怎么克服?就是跟推荐有关。还有一个是主题,这次主题叫“未来与现实”,把“幻想”部分增加了,因为中国画往往相对来说程式化成份比较高,想象力不够丰富,且中国的艺术作品跟外国比较,显得拘谨一些,包括很多亚洲一些小国,比如尼泊尔的艺术家,还有埃及、印度、伊朗(艺术家)想象力都很丰富。
再有就是刚才提到的国外艺术家的推荐方式。
还有一个是场地的问题,这是目前没法克服的,这四届都存在这个问题,我们这个场地跟国际大展相比来说比较局促。威尼斯和圣保罗双年展,场地都非常宽敞的,一个大展厅就摆一件作品。
最早北京双年展是中华世纪坛和美术馆两处,这两处参观起来不方便,而且展厅限制大型的作品,尤其是现在所谓的装置都是很大的,这样就限制了我们对一些新媒体艺术的接收。
还有就是策划委员会的老化也是前几届的问题。这一届往年轻化调整了。而且我觉得往后的双年展应该都是三四十岁的策划人比较合适,艺术家应该三四十或二三十岁。我始终认为,包括我最开始建议办双年展的时候,就说双年展是年轻人的事业,应该主要是年轻人来操办。
记者:谢谢!
【编辑:冯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