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 “黄漂”过得并不坏
据重庆美术馆馆长冯斌介绍,“黄漂”开始初具规模是在上世纪90年代,像本次展览中李勇、任前等艺术家,已经在黄桷坪“漂”了10年,而在黄桷坪“漂”的其实是三类人,第一类是真正在此进行艺术创作的,是最纯粹的“黄漂”;第二类是借助黄桷坪的艺术氛围,进行商业艺术活动;第三类是在考研和彻底脱离学校之间徘徊的。这三类人共同组成了庞大的“黄漂”兵团。
和许多人想象的不同,就算是纯粹进行艺术创作的“黄漂”,大多数也过得并不艰难,记者了解到,川美给许多“黄漂”都提供了代课的机会,如果讲课受欢迎,“黄漂”一节课的课时费可以达到50元,而“黄漂”们由于紧临川美,有许多参展的机会,这当中也有一部分参展收入,加上自己在外接一些私活,他们一个月的收入都能保持在4000-5000元。目前,一部分“黄漂”对考研犹豫不决,他们还未明确自己的方向,总是不断在改变自己的计划,一会儿停下来创作,一会儿又在复习,很难有相对稳定的收入。
动向 带上母亲一起“漂”
目前,大多数老“黄漂”都在租房生活,并在坦克库、501仓库、糖果仓库等地租用了工作室,尽管生活还算过得去,他们还是有些担忧,随着“黄漂”队伍的不断壮大,给老“黄漂”们最明显的感受是:租房更贵了,吃饭更贵了,抢饭碗的人越来越多了,生活没有保障了。但他们也表示,随着当代艺术的持续升温,“黄漂”们的前景还是看好的。
这中间还有一些条件优越的“80后黄漂”,比如王冕,其母亲为了支持他创作,就把两路口的房子卖掉,专门在黄桷坪买了房子陪儿子一起“漂”。不过王冕仍然表示,“呆在工作室的时间比家里多,母亲只要能看到我就放心了”。
罗中立:“黄漂”展每年一届
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五十余位“黄漂”艺术家的174件作品,将重庆美术馆A、B两个馆的六个展厅全部塞满。就算是当时世界顶级展览“卡塞尔——移动的档案馆”来渝时,也只是占用了A馆,足见四川美院对此次展览的重视。而罗中立在采访时也表示,会将“黄漂”展和川美传统的“教师双年展”、“学生作品年展”、“开放的六月展”一起每年持续举办下去。
罗中立表示,他平时很少在参观展览后有感而发,但本次《“黄漂”漂进美术馆》是个例外,他想到了自己16岁在黄桷坪第一次踏入川美时的情景——战战兢兢,不敢轻易进入。据介绍,今后,川美将给予这些“黄漂”艺术家们更好的交流平台、更好的展示机会,让他们与川美的艺术氛围融为一体。
我们为什么要“漂”在黄桷坪
昨日,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四位“黄漂”艺术家,对于为什么要留在黄桷坪,他们每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李勇(“漂龄”13年):
说艺术一点,是实现人生的自我完整;说俗一点,这里比其他地方有更多成名的机缘。我当过老师,也卖过画,始终不太顺利,只能留在这里等待一个机会。如果有机会我肯定会走,也不会留念,这只是我人生的一个站点而已。
任前(“漂龄”10年):
主要还是生活成本低,早几年,在黄桷坪吃碗小面只要1.5元,现在每天生活成本不过10块钱。此外,这里的艺术氛围比较好,和圈内的朋友联系比较方便。
陈颖(“漂龄”10年):
这里没有安全感,但有一种归属感。而且这里有一些能够保障生活的就业机会,比如在美院当代课老师,能够让我安心地重视艺术创作。
王冕(“漂龄”2年):
喜欢这里自由的气息,这里各种各样的人群,高中低收入的都有,每一种行为在这里都是自由的。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