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始于1980》
《残年的舞者》
由不锈钢和木头组合而成的乐器形状的“舞者”、由陶制成的青铜质感的编钟、贴金的方形白菜、从“书本”中荡漾而出的宝塔……无论从材质的搭配还是造型上来说,这些雕塑都有着精致和极具视觉张力的外表,10月11日-11月15日这些雕塑出现在上海阆风艺术画廊举行的“我型我塑——当代雕塑联展2009”上。
作为对中国当代艺术家原生态艺术理念的一种反映,此次展览更侧重在雕塑形式的展现上。“大自然的美妙让我敬畏,大自然的旋律让我释怀。”作为清华美院雕塑系的教授,王培波的作品以金属质感表现抽象的美;毕业于西安美院的任军的作品也有着抽象雕塑作品的细致与视觉流动感,他将水流、水滴的瞬间形态静止于银色的雕塑作品上,将柔美添加了一种坚韧与力量。
《她的优雅生活小鸟,女人》
《书里的塔》
学习雕塑的女艺术家总是较少,因为雕塑本身的创作手段需要一定的体力和协调力,不过,女艺术家的雕塑作品也往往能避开雕塑压迫感而显出一种温婉的人性与智慧,郑智君的《音符》系列更为精致和典雅,并充满了一种戏剧性,《残年的舞者8#》以木和不锈钢制成,“我们不得不面临一种人性的终极悲哀,就是随着岁月流逝、年华老去却无能为力”。残年的舞者系列将传统乐器扭曲至一种优美的弧线,犹如舞者的向后弯腰动作,而各种材料的拼接则暗喻着老者对生命不屈与无奈的悲歌与惋叹。残年或死去的“乐器”成为她作品的重要主题,比如她的另一件作品《虚乐》,用诗意的方法来构筑“废墟里的乐器”,那些仿制的编钟残破而布满伤疤,但却显现出一种悲壮的能量。
与宏大生命相关的主题之外,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也显现出智慧与幽默,陈政的《流浪者之屋》的许多部件都可以移动并改变,像一个带有机关的小木箱,而每个小机关的后面都藏着一个隐喻,另一件风格相似的作品为《构建·始于1980》,作品全由手工打磨制成,犹如一个繁复密集的“建筑”,“我想表达一种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繁复夸饰背后所不可抗拒的孤独与悲凉。”另一位艺术家张华的作品《书里的塔》更为抽象,他想表达的是城市的发展对环境的改变,他认为书里的小山、小塔或者树木、石头才是记忆中的中国,画里的中国山水。
另外,为了便于参观者理解作品,每一位艺术家在作品之外都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想,帮助观众多层次地解读作品,在画册中还出现艺术家的诗句。“雕塑家的成功很难,需要个人良好的造型能力,对于材质和工艺技术的深刻了解,还有对环境的思考等。” 画廊艺术主持郑春玲说,“对于雕塑艺术的偏爱,对于个人及公共环境影响力方面的探讨,对于当代艺术中雕塑存在形态的思考等原因,促成我们把雕塑主体作为阆风艺术的常年展。”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