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刘太乃:我凭眼光和时间取胜

来源:《钱经》杂志 作者:韩捷 2008-12-18

  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的刘太乃,看起来相当年轻,而且染了一头金发,走在空气中都散发着艺术气味的798里面,很是相得益彰。身为艺术圈内知名杂志的创办人、社长兼专栏作家,刘太乃的另一项半公开的身份是收藏家,出手很凶猛。尤其在今年春拍中一鸣惊人:在北京翰海拍卖场上,他举牌拿下了高禹的油画《打虎》,落槌价整整100万元人民币,同时这个价格也创下了国内“80后”艺术家拍卖价格的最新纪录。

  

  那件300×150cm×3的超大尺幅作品,是国内“80后”艺术家领军人物之一高禹在2007年创作完成的,当时从拍卖场上领回来后,刘太乃就将《打虎》挂在了自己在798创建的“罐子书屋”里,占据了整整一面墙的空间,非常壮观。  

  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价格上涨到最顶峰的时候,刘太乃出手买回“天价”作品,很多人认为他“太冒险了”。刘太乃不以为然并向我们解释说:其实几年前他就开始购买高禹的作品了,第一次购买时的价格并不高,“我购买作品时有我自己的判断标准,与当时的市场行情关系不大,我是收藏家,不是炒家。”  

  白手起家  

  还在台湾念“大二”的时候,对艺术有着特别偏爱的刘太乃就开始购买于右任的书法作品了,如今在拍卖场上基准价位已达5万元上下的于右任作品,那时候仅仅卖500元人民币。靠节省出来的饭钱和零用钱买回来的书画作品,被刘太乃挂在了他们六人一间的狭窄的大学宿舍里,望着墙上的心爱之物,刘太乃内心的直觉告诉他:艺术品能够给自己带来财富。  

  4年的新闻专业毕业后,刘太乃进入台北的一家报社工作,逐渐就转入到了收藏领域的专业报道和写作中,一干就是8年。那期间,刘太乃狂热地投入到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工作领域中,并且经常自费到香港等地参加拍卖会和艺术展览,开阔视野,磨练眼力。  

  1997年7月1日,刘太乃和朋友又创办了自己的第一本杂志,专门报道艺术品收藏。当时他们的创业本钱仅仅能够维持三期杂志的出版费用,不料随后又遇到了亚洲金融风暴,基本上已经到了内外交困的地步,最惨的时候整本杂志只有刘太乃和朋友两个人撰写文章,换了无数个笔名。刘太乃说,他一贯的行事方式是“先将一粒种子撒进泥土里,等着它慢慢发芽,三四年后,就会有出人意料的结果”。11年后,当初刘太乃创办的那本艺术杂志几乎已经是亚洲华人艺术圈无人不知了。  

  伴随着个人财富地不断积累,刘太乃个人的收藏规模也在不断壮大:除了20世纪华人经典油画大家林风眠、朱德群、陈抱一等,还包括关良、李山、赵春翔、侯俊明、洪东禄、洪磊等知名当代艺术家。尤其最近几年中,刘太乃强劲买入了国内“70、80后”艺术家的作品,如仇晓飞、熊宇和高禹等。刘太乃告诉我们:他的收藏可以没有张晓刚等F4的作品,但不能失去“70、80后”。

  看好“70、80后”艺术家  

  去年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落成的时候,同时举办了一个“85新潮回顾展”,在观看这次展览的过程中,刘太乃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学习和认识一下子产生了顿悟的感觉:在外人看来有些理不清头绪的中国当代艺术史,其实可以分为两大部分——1985年是一个分水岭。简略来说,我们大家都已经比较熟悉的以张晓刚等为代表的老一代艺术家是前一部分;目前国内“70、80后”艺术家群体为后一部分,他们基本就构成了如今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主干。  

  “张晓刚们”已经被炒成了大多数藏家难以企及的天价,而“70、80后”艺术家们就是后起藏家们的新机会,或者说是竞赛的舞台,谁起步早、下手狠,谁就可能占据先机,用刘太乃的话就是“卡位”。  

  但这个时候,光有充足的投入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数量众多、良莠不齐甚至有些鱼龙混杂的青年艺术家群体中,想要选择出真正有价值、日后作品能升值的艺术家,没有长时间修炼出的好眼力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刘太乃也在思索:在这帮“70、80后”艺术家的作品中,究竟新的视觉图腾是什么?他们的代表人物会是谁呢?去年夏天的时候,刘太乃认为找到了:留给自己收藏机会的属于“卡通图像”,它的代表艺术家叫高禹。  

  藏家必须要预测艺术史 
  

  刘太乃的判断不是心血来潮,他认为从世界艺术史的发展来看,美国在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了自己的当代艺术史历程——主要表现为抽象表现主义流派的主流地位。接下来,美国艺术史(其实就是世界艺术史)转入了“波普”时代,它的领军人物是如今大名鼎鼎的安迪•沃霍。尽管今天来看,安迪•沃霍的东西很幼稚,但他们进入了艺术史,所以被拍出天价是有理由的。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史,“张晓刚们”的位置很接近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而“70、80后”艺术家们的作品就是当年“波普”艺术的翻版。在刘太乃眼中,收藏首先并不是资金问题,它其实是一项“很纯粹”的活动,一开始与投资绝对无关。作为一名当代艺术的藏家,有时候就是在做一个试验:他收藏认为日后可以进入艺术史的作品,试验成功的标准之一就是,它当初买进的作品大部分都升值了,但你当初买进它们的时候一定没有考虑升值的事情。  

  无论是藏家还是投资者,其实一直都对购买在目前这个时代背景下创作的艺术作品很感兴趣,尤其是年轻的和新兴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从观念的角度上说,艺术也许经常很矛盾、令人费解,它所处的时代也常常被忽略,人们永远无法了解它最终的重要性。对于多数艺术作品来说,它们在最近的1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也许都无关紧要。  

  然而,作为收藏家常常也会觉得,这正是整个收藏过程中最让人感到兴奋和开心的事情。刘太乃告诉我们,无数当代艺术品投资市场上的真实案例,都在演绎着同一个主题:“很多年前它们很便宜,但还是没有人买。而现在,它们价格十分昂贵。它们曾经不被人们所接纳,并且人们无法预测它们的价值。”安迪•沃霍也不例外,20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他首次展出作品时,也曾遭到了大声的嘲笑。事实上,直到20世纪90年代,沃霍的重要性才得到广泛认同。  

  对话:  

  《钱经》:在香港苏富比举办的2008年秋季拍卖中,东南亚当代艺术的成交率和价格都比较高,那是一个投资的好板块吗?  

  刘太乃:我目前还没有碰过东南亚地区的艺术品,现在似乎也炒作得很厉害了。我总感觉东南亚艺术市场看起来水很深,见不到底,可是当你真的跳下去的时候,很可能那里的水只到你膝盖。  

  《钱经》:作为台湾人,您对内地艺术品市场很了解吗?  

  刘太乃:其实我来到内地已经8年了,目前在上海定居。目前内地市场已经骗不了我了。  

  《钱经》:您有买错作品的时候吗?  

  刘太乃:当然有,开始我很看好某个艺术家,买他的作品甚至有很多年了,但突然有一天我悲哀地发现:那个艺术家“变节”了。  

  《钱经》:如何评价如今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  

  刘太乃: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已经结束了,代之而起的应该是“泛亚洲”概念的“亚洲当代艺术市场”的崛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和日本艺术家作品。中国市场我已经能够掌控了,目前对于日本当代艺术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资讯层面,我下一步的计划是去日本常驻,我总是习惯自己摸清楚一个市场的底细,别人的观点只作参考。

【编辑:姚丹】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