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北京歌德拍卖2014春拍 首次开启“手稿学”新领域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4-05-20

北京歌德“小雅观心——赵庆伟藏名家文稿墨迹专场”座谈会现场

北京歌德2014春拍联手收藏家赵庆伟先生首次推出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大师书稿手写原稿原作及手札系列专场,为藏家梳理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最为动人的文学手书原作原稿,呈现今春最具特色的拍卖专题,并首次开启名家手写书稿收藏“手稿学”新领域。

据悉,本专场将于5月28日预展、31日举槌,并于15日在歌德拍卖公司举办了座谈会,由曲艺研究家、知名文化学者徐德亮主持,北京歌德拍卖董事总裁王晓文、著名学者王守常、三智道商国学院常务副院长高斌、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李心峰、清华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部主任马庆洲、艺术市场研究专家龚继遂以及文化收藏史研究专家孙炜等参加讨论。

收藏家赵庆伟先生

不同于以往赵庆伟先生收藏的连环画、油画系列,此次歌德拍卖携手赵庆伟先生推出的“小雅观心——赵庆伟藏名家文稿墨迹专场”将偏向于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大师的手写书稿原稿原作。值得一提的是,本专场中所有赵庆伟先生提供的拍品全部以无底价呈拍,为广大藏家提供更加广阔的收藏选择。

其中,不仅呈现包括20世纪文学大师冰心、丁玲、孙犁、贺敬之、夏衍、魏巍、周谷城、季羡林、王朝闻等先生之所著文章手书的原作,也将推出包括王蒙、贾平凹、张抗抗、蒋子龙、梁晓声、铁凝、阿城等当代著名文学家具有重大影响的小说散文手书原稿等近百件拍卖标的。

 除此以外,还将特别推出包括侯宝林、于是之、陶钝、秦怡、蓝天野、英若诚、颜振奋、 凤子、李焕之等当代著名戏剧戏曲家手书原稿等专题。

莫言先生短篇小说代表作《苍蝇•门牙》手书原稿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歌德“小雅观心——赵庆伟藏名家文稿墨迹专场”将推出多次出版且具有较高声誉的莫言先生短篇小说代表作《苍蝇•门牙》手书原稿、刊载于高中语文课本的唐弢先生散文代表作《琐忆》手书原稿、以及王朔先生曾经轰动一时的电视剧《海马歌舞厅》的原著小说手书原稿等。

对此,北京歌德拍卖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晓文表示:北京歌德秉承“专注学术、引领艺术”精神,感念赵庆伟先生之慷慨,特于今春重磅推出“小雅观心——赵庆伟藏名家文稿墨迹专场”,并呈现具有非凡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的、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大师书稿手写原稿原作专场。相信将可以“开启‘手稿学’书稿手札收藏领域”。并对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历程的深入研究,20世纪文学艺术大师的创作之路的深度解析,发挥重要作用。

【座谈会】

王守常:从书法角度看名家的文稿墨迹

马庆洲:手稿的稀缺性 弥足珍贵

李心峰:从名家文稿墨迹的价值谈拍卖活动

孙炜:从文化收藏家的故事谈起名家手稿收藏

龚继遂:重现手稿的意义

莫言 书稿 《苍蝇•门牙》

首次公开莫言先生《苍蝇•门牙》短篇小说手写书稿  歌德拍卖展示“无删节版”莫言

1986年,莫言先生在《解放军文艺创刊35周年纪念特刊》上,发表了名为《苍蝇•门牙》的短篇小说。而此篇文章,与他同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粱系列”一起,构成了莫言先生创作的第一座巅峰,也随即成为他精短小说最具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同样也是在那一年,莫言先生与导演张艺谋合作,将《红高粱》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将“红高粱”搬上荧屏。

 时光如梭,2000年时,当上海文艺出版社希望集结莫言先生到那时为止所有优秀短篇小说,并编辑出版“莫言精短小说系列”之时,莫言先生将三本书名分别为:《老枪•宝刀》、《初恋•神嫖》以及《苍蝇•门牙》。而这,也足以说明《苍蝇•门牙》这一短篇小说,在莫言先生30多年的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这些思考与故事,都凝固在歌德拍卖所呈现的莫言先生短篇小说《苍蝇•门牙》书稿中。这份由莫言先生亲自工整誊写在“解放军文艺社”稿纸上的《苍蝇•门牙》手稿,字里行间默默的记述着将近30年前的文学时光。而带着编辑批注的稿纸,似乎也带着那个年代的温度,展现着莫言先生创作中最真实的一面,创作中的各种秘密,以及作品的真实改动痕迹和编辑的谨慎与斟酌。

这个份手写书稿的首次出现,让莫言先生最初版本的《苍蝇•门牙》短篇小说得以用“未删节版”的形式,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在这份记录当时中国文学杂志工作流程的手稿及发稿单中,不仅承载着作者与编辑深入而持久的互动,也将莫言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创作轨迹和思想认识状态呈现在读者面前,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特征。

也正是因为如此,让人不免想起在2012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中,莫言先生曾经说过的话:“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当然,这篇《苍蝇•门牙》原始手写书稿在歌德拍卖的出现,似乎也是那些精彩的故事的继续。其不仅是在那个还用钢笔写作时代里,最具代表性的“讲述”方式的重现,也是电脑写作时代,无法追忆的往昔。

收藏本身的最初力量,恰恰尽显于此。

唐弢 书稿 《琐忆》
 

首次呈现高中语文课本所载——唐弢先生《琐忆》手写书稿  歌德拍卖呈现“最有温度的收藏”

如果必须用一个比喻形容“著作手稿”,那么,在收藏领域,其应该被称为“最有温度的收藏”。那些泛黄的纸页之上,呈现的是作者创作时的心绪,删删改改的字里行间,呈现着书稿编辑与作者的原始共鸣。在创作与修改之间,手写的文字变成印刷的铅字,呈现着那个时代发展曾经最真实脉络。

歌德拍卖首次呈现的《琐忆》手写书稿,是唐弢先生在1961年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周年而写的。很多80后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当中,而第一次知道唐弢先生,也是通过这篇文章。

从20世纪80年代初直至今日,这篇文章多年来被收入高中语文教材,作为传统课文,影响极大。教材的编著者的目的,也是想让通过与鲁迅先生亦师亦友的唐弢先生的真情回忆,更好的走进鲁迅,理解鲁迅,学习鲁迅。

与早年受到鲁迅影响,且在鲁迅指导下成长起来的那一代青年一样,唐弢先生是作为鲁迅精神的维护者和践行者。他是一个严谨治学的人,翻开手稿就能发现。唐弢先生的字体清秀,不大,却很整齐。对鲁迅先生的回忆,似乎一切都深深刻在唐弢先生的脑海之中,胸中藏千峰万壑,提笔一气呵成,中间改动极少。

 这反应的不仅仅是唐弢先生认真的创作态度,更是他内心真情流露的表现。给编辑部同志的信中,对自己小文章的诸多方面问题的考虑,也让读者看到唐弢先生的谦虚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另外,1961年还未推广简体字的运用,所以文章中的许多字还是繁体,但其中一些古僻生字都已经改动,而且句式尽量向白话靠。这是一个时代的特征,手稿的含义也通过简单的个人习惯记录下了社会时代的痕迹。

唐弢先生的这份手稿经历了50多年的风雨还依旧存世,实属不易,这件手稿既为研究当年的社会学提供了史料价值,又保存了第一手的文学资料,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

那些关于鲁迅先生和唐弢先生的认识,正在定格成一张张心灵的底片,在时代的发展中,散发出一份份最令读者动容的初始感动。这种感动,蕴含着曾经阅读文章时含笑带泪的欣喜,也诉说着时代和时间的缓缓变迁。而记录和交织,构成曾经的那个曾经的文学时代。

王朔 书稿 一种感觉(《海马歌舞厅》电视剧剧本)
 

 首次推出《海马歌舞厅》手写书稿 再现“王朔时代”重要代表作《一种感觉》 

1993年,借着《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的红极一时,由王朔领头,冯小刚、苏雷、莫言、苏童、史铁生等年青作家每人创作一集,在短时间内创作出了一部新剧——《海马歌舞厅》。

 歌德拍卖此次呈现的重要手写书稿《一种感觉》就是王朔为这部剧写的两篇中的一篇。有意思的是,此手稿原件曾划掉《一种感觉》改为《舞罢曲终》,但出版物又回复原名称《一种感觉》。似乎纪录着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在出版之前与编辑的紧密互动。

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也可以说,作为《海马歌舞厅》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种感觉》这篇手稿,其实也是当时文坛与影坛的缩影。

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期,中国文坛曾经刮起“王朔旋风”。在纯文学出版艰难而又萧条的时候,王朔与王朔作品的出现其实堪称一种奇迹。

1986年开始,《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橡皮人》、《顽主》等作品的陆续发表,让王朔这个名字被愈来愈多的人所熟悉,名声渐渐遍及整个中国大陆。1988年,米家山导演执导的《顽主》、夏钢导演执导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黄建新导演执导的《轮回》以及叶大鹰导演执导的《大喘气》这四部电影,均由王朔的作品改编,使王朔和他的作品达到了事业上的第一个高峰。因此,这一年,曾被中国影视界称为“王朔电影年”。《顽主》也使葛优成名,并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的提名。

1989年到1992年,王朔又写成了《一点正经没有》、《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永失我爱》、《我是你爸爸》、《动物凶猛》、《许爷》、《过把瘾就死》等中长篇小说。随后由小说《过把瘾就死》改编的电视剧《过把瘾》,小说《动物凶猛》改编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小说《我是你爸爸》改编的电影《冤家父子》,以及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看上去很美》等等,轮番走上银屏,使得王朔的作品与以他作品为蓝本拍摄的电影和电视剧一起,震撼着中国内地的大小荧屏。

当然,除了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王朔对于影视剧的编剧和策划同样成功。包括《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顽主》、《甲方乙方》、《一声叹息》、《我爱你》、《梦想照进现实》、《非诚勿扰2:不省心》等在内的影视剧作品,纵横30年,都在这个时代,贴着带有“王朔”字眼儿的浓重标签。

正因如此,《一种感觉》手稿堪称认识和理解王朔的一个重要原始材料,与此同时,其也是追寻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转折时的内在矛盾性与过渡性的重要佐证。

王朔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文学修为,也在于他对中国影视发展的影响。王朔用他的笔,不仅创造了“王朔电影年”的奇迹,也将喜剧、悲剧、闹剧、探索剧配合独特的黑色幽默、荒诞揉合在一起,让人有一种全新的可视观感。王朔的文章变成电影是中国新时期文化断裂的一个征兆,其解构主义特征就是中国电影由精英文化时代向大众文化过渡的中间形态。与此同时,这也反应了社会文化本体在发生着从语言向图像的转向的现象。

毫不夸张的说,王朔创造了一个文学时代,也引领了一个荧屏时代。而《一种感觉》这篇手稿中,既是对王朔文学地位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中国电影影响的一种探究。
 

【编辑:张辉】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