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9日是柏林墙倒塌25周年纪念日。1961年,当时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在自己的领土上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建起边防围墙,以阻止人们自由往来于东德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这堵全长155公里,后期加建瞭望塔、混凝土墙、以及反车辆壕沟等边防设施的墙正式的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时期的重要标志,直至1989年被政府下令拆除。
其实,柏林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清清楚楚记录了涂鸦文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发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数的艺术家和普通公众跨越围栏和城墙之间的“死亡地带”,用画笔和喷漆刻画下思想,把原本黯然的一道墙装点成世界上最长与最缤纷的画布。
最开始,人们只是在柏林墙上写下他们的名字或留下政治标语。到了1984年,以特里·诺尔(Thierry Noir)为首的艺术家们开始在这里汇集,用最鲜亮的色彩,在墙上留下涂鸦创作。诺尔事后回忆,当时画下这些涂鸦无非是厌倦了这堵墙的灰白无趣,希望为生活增添一些色彩。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柏林墙涂鸦是违反法例的,所以诺尔只好找到同伴,一个人创作,另一个人把风,用最快的速度填满三米高的高墙。1990年9月28日,来自21个国家的180位艺术家在柏林墙上创作了不同主题的绘画,形成了今日的东边画廊(East Side Gallery),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画廊。尽管艺术家们每个人说着不同的语言,却一起用色彩代言思潮,留下了一副又一副奇妙动人的涂鸦艺术。
柏林墙倒塌之前,由于东德一面戒备森严,少有人可以靠近,更不要说在墙上进行涂鸦。这也导致,在1989年以前,柏林墙长期处于西面盖满涂鸦,东面则灰暗一片的格局。柏林墙倒塌后,各国的艺术家们纷纷涌入东德,把这里变成了自己的创作乐园。而由于墙面有限,艺术家们不得不时常覆盖前人的画作,在其基础上进行新的创作,许多极具象征意义的涂鸦也因此只能“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