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魏立刚“万物”在知美术馆生长

来源: 2019-04-29
2019年4月27日下午,由王从卉策展的魏立刚个展“万物”在知美术馆启幕。本次展览从汉字出发、从书法出发的创作历程,涵盖书法、水墨及多媒材绘画、雕塑、装置等多种创作形式,共展出魏立刚近20年,近60件作品。
 
 
魏立刚,生于山西大同,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专业,书法师承书法家李鹤年、王学仲及孙伯翔。90年代定居北京,进入当代艺术创作至今。
 
 
在策展人王从卉眼中,魏立刚是中国当代艺术视野中的非典型案例——“在近三十年的艺术探索中,魏立刚一直在打造一种基于汉字线条和空间结构的视觉语言,以容纳人类当代知识和存在的复杂性和宽广性。 其作品“魏氏魔块”对汉字进行解构又融入图像元素,回溯象形文字本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最早的个人视觉语言系统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水墨及书法艺术做出了非常彻底的当代回应。”(王从卉)
 
本次展出的美术馆知美术馆由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所设计,其结合成都老君山的地形环境,以中国传统房屋中的瓦片为媒介,将“从黑暗到光明”的理念吧美术馆融入到了老君山中。因此,整个美术馆不仅充满了较强的中国元素,而且美术馆的空间、环境以及道路动线都充满着中国园林式的“曲径通幽”的味道。而这一建筑特色在展陈视觉上无疑与魏立刚以书法出发而生成的作品很相搭。

 
 
因此,在展陈方面策展团队从展厅的负一楼至三楼,精心布局:
 
在光线较为昏暗的负一楼,展出的作品以魏立刚早期探索“魏氏魔块”系列的作品为主,这或许也在按时艺术家本人艺术的初始阶段。而在负一楼的展览大厅中,一件为此次展览定制,高达十余米的巨幅喷墨作品高悬在其中,将其与一楼贯穿。
 
 
 

 

 
一楼为展馆的地面成,而在美术馆的四周隈研吾以水将其包围。围绕着这一元素,策展团队在选择作品时,安放了一件以淡雅波纹线条为主,由4张宽度长达一米、高3米所组成的作品。而这种展陈也使得画作中的线头与美术馆边缘摇动的水波纹相互呼应。
 




 
从一楼到二楼的空间,以及二楼到三楼的空间(不包括三楼),在建筑上因大部分采用镂空的处理,数条“小径”和一些面积不大的平台成为仅可适用的展地。因此策展团队在安置作品时,尽量以摆件方式将一件件作品差入其中。当观者在“小径”或平台前行、回望时,每一处的景都是一副定格的画廊。有种中国园林中“移步观景”的味道。
 


 







 
最后在三楼的独立空间中,呈现的是一件件完整度较高的“书法”作品。
 
 
而对于此次展览有关学术方面,王从卉谈到,机构并非要呈现“标准答案”抑或赞颂某一个艺术家的创作天分。“正相反,我们所作的工作是将艺术家艰难而充满不确定性的探索之路真实的、完整的呈现出来,包括那些鲜明的成就、隐秘的奇迹和明显的失误。我们也渴望通过这种批判并启发式的展览方式,对更多的当代艺术家在传统美学的当代探索之路上所遇到的各种疑惑、困境、弯路给出积极回应,并希望能形成真诚和深远的讨论与共鸣。魏立刚,无疑足够复杂而具有争议,足以带来讨论与争鸣谱写的‘东方与当代’的交响曲。”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