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个展上,余若婕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你的艺术创作一般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一般会怎么开始,如何创作,大概进程会是多久?) 余若婕:一种是敏感感知,观察到身边的物体,在大脑中有了大体的拍摄构想,就通过物体本身和综合材料的构建来进行拍摄;一种是有想要表达的观点,去层层分析,做研究,选择最合理的的综合材料和表现手法去完成。进程时间根据项目设定来定,有的2个小时就能完成,有的项目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比如"心头荒芜""形体修辞""花朵很薄"这些系列都是一个连续型的长期项目。 记者:近期创作主题是什么? 余若婕:近期在创作的是"心头荒芜"的"出走"系列,第一个章节,我选择去了新疆,结合我的行为轨迹,沿途选择使用当地当时的综合材料创作一个临时装置,并为它拍摄下照片,计划在摄影作品中加入其他表现形式的思考。整个项目是一个完整的流线,从出走的行为开始,结合了行为、装置、摄影和绘画等。另外,最近在思考关于"物体"和"体物"的逻辑,新的一个项目会通过以物体为主语去做观念表达。 记者:请用简单的语言讲讲你的作品(或者你的作品有何独特叙事?) 余若婕:"照片无修"(Photo Without Photoshop)这个视觉艺术项目是在探索脱离Photoshop软件等技术支撑,只通过构建摄影现场和镜头取景拍摄,直接输出视觉效果特殊化虚构化的超现实摄影风格,将实向虚的视觉语言进行转换表达。呈现出来的是我个人独有视角的一个瞬间世界,从某个角度可以说我在使用脱离文本的叙事方式,用另一个工具来虚构一本小说,它更抽象,也虚拟了更大的想象。 这些摄影作品是以别人通常不会看到的方式去看到它,并且停住只有自己看到的瞬间,它们也成为了一个有趣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观众产生的好奇:这个图像到底是什么?提问的过程中不可逃避地产生了自足性,是二维平面图像所能够带来的新的一维空间,在当代艺术的实践中,通过视觉输入和输出去产生反应且引发力量。 记者:对于艺术创作是否存在一个理想的状态? 余若婕:一定程度上 ,保持敏感敏锐能够保持创作的理想状态,艺术创作需要去感知,这个部分需要创作者本身去浸染其中。在我的创作中,放大的感官会输入更多的内容,这些就像是养分,在不同的状态下,会激发出不同的作品。 记者:对于被观众误读这件事你的理解是什么? 余若婕:观众的阅读是创作输出呈现后的一个部分,在观众没有通过导览阅读,直接观看作品时,产生误读是有很大概率存在的,这种"误读"在我的作品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2020年后,我也在着重探讨静态摄影中的模糊感和存在感,这部分抽象、意象的作品本身就存在了误读性。我比较在意的是观众在"误读"我的作品过程中,进入作品,去影射出怎样的自己?是否这个误读有带来力量的传递。 记者:创作过程中有遇到让你纠结的情况吗?一般是怎么样的呢?最终如何克服它? 余若婕:最为纠结的情况是,在数码器材使用时,拍摄了很多非常相似的角度的摄影作品,每张都有略微的细节差别,要从中选出最好的一张,很困难。常常因为选择而陷入困扰,但也在不断锻炼出了自己取舍的能力。某种意义上说,帮助了我学习了抉择。现在找到比较好的方法是,关上电脑,过段时间再打开,就知道哪张最合适了。自己也常常掉进图像的视觉刺激里,被自己制造的光怪陆离的世界吞噬,也在学习如何更好的游走其中。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