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得主金宇澄的“繁花书房”于2024年4月29日在苏州黎里古镇正式开幕。近百文化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作家、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学者齐聚一堂,见证盛事。
开幕现场
吴江区委常委、汾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黎里镇党委书记陈建忠在开幕致辞中表示,繁花书房是黎里将新业态植入历史建筑空间,将老记忆融入城乡有机更新的一次有益的探索,“我们希望充分利用书房的自身特性,充分发掘古镇的传统文化,充分依据金老师的影响力,因时制宜、多维度的探寻古镇、古街、古桥的兴盛之道。继续打造立足江南韵、小镇味、现代风、蓝绿交织、唇齿相依的未来的水乡古镇新的面貌。”
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致辞
在开幕致辞中,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笑称金宇澄在苦苦地等待了二十二年之后,终于取得了黎里的“荣誉”户籍。
他表示:“世界对一个作家的要求,首先是从纸面上要写出真正好的作品来。要求已经很高,但还有进一步的要求。作为一个好的作家,一个以作品深刻嵌入我们记忆的作家,还应该在城市或者乡村,在大地空间上留下他明确的印记。这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了我们。为了供我们记忆、怀想,确信这个地方、空间是有脉络、有文脉、也是有文心的。然而现代社会大部分作家都做不到,也无从做起,因此,老金(金宇澄)是非常幸运的。他有这个根基所在,把黎里这个房子几乎当做他一生中的另一个重要作品去经营、去创造。把这个房子留给了黎里。我被老金对黎里的这份记忆、怀想和深情所感动。”
开幕当日还同时举行了三场“春到江南”系列主题沙龙活动,邀请多位作家、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学者等齐聚,以此为契机,共同讨论江南文化的历史底蕴,展开江南古镇融合建筑、文学以及艺术的整体美学的研讨。
“春到江南”系列主题沙龙之一,左起:诗人欧阳江河;上海作协副主席、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孙甘露;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作家、评论家李敬泽;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在艺&云杪文化创始人谢晓冬
“春到江南”系列主题沙龙之二,左起: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艺术家徐累;艺术家丁乙;建筑设计师马岩松;在艺&云杪文化创始人谢晓冬
“春到江南”系列主题沙龙之三,左起:艺术家冷冰川;作家、评论家、江苏省作协名誉主席范小青;作家小宝;作家、评论家、苏州市文联主席王尧;在艺&云杪文化创始人谢晓冬
本次开幕活动由江苏省苏州市黎里镇开发保护区管理办公室主办,在艺承办。
“繁花书房”坐落于黎里古镇中金家弄/建新街38号,是金家祖屋,曾是金宇澄太祖母、祖母、父亲的居所。
因时代演变,这里后成为大杂院,知晓内部细节的人于今都已离世,因此,整体的改造以当代审美为主,黑白基调,上下通联,简洁明快,既保留江南民居特征,也尽量做了新颖的趣味,从立项直到完成,历时五年,金宇澄携手设计师们将文学美术、前辈历史、个人画室等多功能于一体。
金宇澄说,这个阶段,祖屋与他都经历了“戏剧性转变”。在文学与艺术领域皆有建树的他,不得不把故乡的眷恋和个人审美融入书房诸多的细节中,同样是艰难的一种转变。
“繁花书房”门牌为金宇澄刻制,也制作了同款藏书章,老宅门口仍挂着原有门牌,这在金宇澄看来是一种“平和、安稳的感觉。”
在金宇澄的文学题材中,故乡黎里是他的文学之源。他在《洗牌年代》《繁花》《回望》《碗》以及手绘图中,古镇幽深的巷弄一直作是背景而存在,近十年来,绘画是他的创作重心。因此“繁花书房”保存了两种历程,颇具特色。
金宇澄表示:创作者都以自身为出发点,他虽然生于上海,也一直在祖母和父亲叙事中感受古镇魅力,“1972年我在镇里住了一个月,希望把东北黑河务农的户口,转到黎里,离上海就近得多,虽最后没办成,但黎里第一次从传说进入现实、进入我的血液,成为一个闭环。”
他认为1990年在《收获》发表4万字《轻寒》,是他个人最重要的作品(至今一直吸引着导演们),“因为黎里的魅力,很早也进入我的文学,这10年进入了我的画面,几乎是本能的驱使,对于每位作者来说,创作立足点都源于最靠近情感的内容。”
在“繁花书房”,“回归”是特点之一。老房子的瓷器、祖母做“虾圆”的石臼、老家具,都搬去上海70年,然后回归故地,1948年金宇澄父亲在苏州买回一张旧圆桌,1951年被祖母带到上海,直到它最后伴随金宇澄,在这个圆桌上完成了《繁花》和《回望》。“经历70年的变迁,历史的巧合,让这些老物件再次回归,对我个人来说,是极有意义的迁徙。”金宇澄说。
“繁花书房”展示了金宇澄与创作相关的文学底稿和画稿,这些原始呈现也见证其身处文学与绘画连接的传统。此外,繁花书房阅读空间里的书籍,皆来自金宇澄和父母的藏书,现场摆有沙发,读者可以自由取阅。
融合了过去、现在的“繁花书房”,将成为聚集文学、艺术交流的一个平台,为古镇的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