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形无形” 第2回展

来源: 2008-07-07

策展人:刘礼宾
展览时间:2008年8月2日16:00(下午4点)
展览地点:墙美术馆 (原中央工艺美院院内)
参展艺术家:陈丽珠(上海)、陈丽华(北京)、黄圆静(苏州)、苏雨涵(北京)

拒绝阐释,作品发言 ——“形无形” 第2回展

刘礼宾

自2006年12月策划“形无形”(Visibleinvisible)中国抽象绘画展以来,中国抽象艺术一直是我关注的课题。如果说策划第一次“形无形”展的前提是对图像式绘画的批判,并展现了年轻艺术家创作的另种类型的话,“第2回展”更多关注抽象绘画领域出现的新动向。

对中国抽象绘画的阐释中,大体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倾向于“复古”,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发现当代抽象绘画的源泉。此类阐释又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侧重于创作观念的“寻根”,一种侧重于形式要素的“溯源”。前者习惯在当代抽象绘画和古代“禅”、“道”思想之间建立玄学式的连接,后者积极探寻当代抽象绘画的形式来源,从古代艺术中发现当代抽象绘画的蛛丝马迹。第二种观点倾向于“慕西”,在西方抽象艺术和中国当代抽象绘画之间进行艰难的勾连。第三种观点倾向于从现实语境中寻找中国抽象绘画产生的理由。此类倾向又分为两种,一种认为“抽象绘画”是与官方意识形态相对立的“自由主义”的表征,一种认为“抽象绘画”是关于中国现代性的一种更真实的陈述。做出前一判断的批评家更多得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出发,做出分析,他们把抽象绘画视为一种社会批判的艺术力量,是与官方艺术样式相对抗的艺术流派;后者更看重抽象绘画的“自生性”,认为中国抽象绘画的“自生性”使其更贴近中国现实,相对于流行的图像式绘画来讲,创作抽象绘画的艺术家更具有反思当代和独立创作的能力。

我支持第三种观点:认为“抽象绘画”是关于中国现代性的一种更真实的陈述。同时我还主张:抽象绘画与现实的连接,必须以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抽象作品必须具有自我发言和吸引观众的能力,否则中国抽象艺术将陷入顾影自怜的“泥潭”,再多的研讨会和批评文章只能使这个“泥潭”越来越大,越来越深,而对抽象艺术的发展无所裨益。

于是,推出相对有价值的抽象艺术作品就变成了一件极为重要和颇为迫切的事情!

与抽象艺术接触的过程是培养我对抽象画面视觉感知力的过程,也是提高我对抽象绘画判断力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对于中国抽象绘画的发展以及被接纳至关重要——感知、解读的不可能是造成抽象艺术时下境遇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中国美术教育中抽象艺术部分的缺失,也由于观众面对绘画作品的浮躁心态以及猎奇心理,导致观众对抽象艺术的感知能力低下。这不仅反映在普通观众上,也反映在很多批评家身上。面对画面的无感知,随之对作品的判断失效,随之组织的展览无价值,随之做出的阐释虽然旁征博引,但由于问题缺失,让人感觉附会牵强。

此次展览集中的四位画家集中体现了我的判断。这些画家可能仍处于摸索过程中,但其近期作品所呈现出的平静、超越、细腻、精致无疑为沉闷的中国抽象绘画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正如我坚持的让抽象作品“自我发言”,对此次参展作品我不做过多阐释,不在作品和观众之间建立阐释的“屏障”。这既是对观众欣赏能力的挑战,也是我时下对抽象艺术创作的一种批评姿态。

静静凝视画面5分钟,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感受!这类似于喝茶时的“品””,而不同于喝可口可乐的“爽”!

编辑:霍春常】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