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谈记忆的泊位•Ⅲ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沈伟 2012-08-21

章耀、罗剑华、谢海、金心明、王犁、李戈晔,这六位杭州水墨画家的名字已经被武汉的画界朋友们所熟知了。在武汉四年一度的群体展览,今年已进入到第三回,而前两度的展览与研讨,的确也成为了他们六人艺术历程中的一份记忆。

 

回望四年前的展览,今年的变化在哪里?或许,对于水墨画家,尤其是对于生活在杭州这样一个悠然淡定的城市的水墨画家来讲,绘画面貌上的变化不会是根本性的。但值得一提的是,这四年的一瞬,他们却纷纷跨入了“不惑之年”。

 

何以“不惑”,按今天的话来讲,至少是可以摆脱或放下“纠结”了。这是经验与判断力的分水岭,自觉之后,应该可以知是非、知深浅、知轻重。更重要的,是知方向,并能持之以久了。

 

中国的水墨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历经传承改进,形成为自身的语法与句式。它会与时俱进,但不会数典忘祖。对于鉴赏者,需要知识和经验才能索解,对于创作者,需要技术和悟性方能演练。

 

十二世纪中期,生活在杭州的米友仁这样看待自己的水墨画:

 

“世人每知余善画,竞欲得之,鲜有晓余所以为画者。非具顶门上慧眼者,不足以识,不可以古今画家者流目之。画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着染,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与碧虚廖廓同其流荡。”

 

这一段话,道出了水墨艺术的人文价值,千载而下,仍可以被我们在记忆中追溯。

 

由此释然:艺术是一件朴素的事情,关系到人的生存的每时与每刻。在当代艺术史的章节包罗万象之时,朴素仍是一个基本的要义,它指向着绘画美学的本质,于“不惑”之后,更能领悟“墨海中立定精神”和“笔锋下决出生活”(石涛)。
在六位杭州画家的记忆中,第一次(2004年)在武汉的展览和交流,让他们突然看到了身居杭州时所难以辩析的目标。而先后两次在异地的反思,还真有几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味道,或谓“游学”,或谓切磋,他们更加理解了艺术的“追求”和“意义”。

 

翰墨结缘,似乎是一个很古老的文化概念,但在今天,却仍然具有如此鲜活的内涵。

 

——沈伟

 


【编辑:谢意】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