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快来广东博物馆欣赏故宫镇馆之宝《葛稚川移居图》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黄丹彤 2017-09-04

《葛稚川移居图》局部图。
 
广东古驿道文物近日首次在广东省博物馆集中展示,380件来自南粤古驿道文物,将观众带进一条条从数千年前至几百年前的神秘的南粤古驿道,感受沿途悠悠千载风土人情。其中元代山水画家王蒙(1308年~1385年)的《葛稚川移居图》来自故宫博物院,是所有展品中分量最重的一件,这也是国宝级文物《葛稚川移居图》首次走出故宫。
 
昨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这位给后人留下分量最重画作的大画家,一生中却从未踏足岭南地区。
 
画作讲述葛洪隐居罗浮山故事
 
在柔和的展厅灯光映照下,目光顺着长条画作的下端上移,只见一名老者牵着牛、牛背上坐着妇人与小孩,其后跟随两女婢。一人肩扛竹竿在树林中若隐若现,一人左手持扇紧随其侧。老者前一书童肩背古琴阔步向前。一高士左手持羽扇,捻着胡须,右手牵鹿,行走在小桥上,回顾其后的妻儿老小,而鹿驮着葫芦、经卷。前有一仆,身背竹篓,中有一鸡伸出头来。前方两书童席地而坐,一童旁有肩挑之书画经卷,一童旁有葫芦等杂件。半山处,一书童手持木杆、杆上悬挂一葫芦,立于路中央,作迎接状;山顶茅屋前,一书童双手抱于前胸,站在篱笆门侧恭迎,另一书童立于茅屋中,向前方作远眺状。山间鲜花盛开,草木葱郁,且山重水复,曲径通幽……
 
这就是元代画家王蒙在《葛稚川移居图》中描绘的情景。图中的高士是晋代著名道教思想家、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这座在绘画史上屡次被描绘的名山便是位于广东博罗县的罗浮山。
 
葛洪岭南修道成历代绘画母题
 
朱万章介绍,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是一件国宝级文物,这件呈现葛洪南下岭南修道问仙的历史题材画作也是本次展览中最为“重量级”的藏品。据介绍,“葛稚川移居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个长盛不衰的绘画母题,从宋代开始便有画家将这一主题引入绘画中。现存的诸本《葛稚川移居图》中,以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年代最早,艺术水准最为精湛。
 
葛洪(284年~364年),是晋代有名的道教学者和医药学家,字稚川。据《晋书》记载,他以儒学知名,因立军功,被封以高官,但他后来听说交阯(今越南)盛产炼丹用的丹砂,主动要求前去做“句漏令”。带着家人千里迢迢赴任到达广州时,因刺史邓岳极力挽留,决心到罗浮山隐居。最终,葛洪在罗浮山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留下了名著《抱朴子》。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将岭南罗浮山描绘得如此秀气传神的这位元代山水画家王蒙,却从未踏足岭南地区。”朱万章说,王蒙一生中并没有到过罗浮山,他将传说中葛洪移居的故事与意象山水相融合,表现岭南地区山水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景象。错落的红叶绿树遍布于山间,山势蜿蜒,嶙峋起伏,将罗浮山幽深、险峻与宁静的氛围烘托出来,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交相融合。画中的鹿、葫芦等,植入多种吉祥元素,寓意“福禄寿”。
 
据了解,元代之后,起码有数百位画家绘画了多个版本的《葛稚川移居图》。其中,流传至今的有记载的版本起码有七八个,包括尤求的《葛稚川移居图》,被大英博物馆藏;丁云鹏的《葛洪移居图》被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广东省博物馆收藏了萧晨的《葛洪移居图》,描写在深山古松下,葛洪右手执杖,头略往后倾,站立于山石旁,其妻手执纨扇立于后侧的情景,是葛洪在移居途中休整的场景,与其他同类主题的构思略有不同。
 
据悉,该展览将持续至12月3日。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