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谈收藏学及其专业的创建

来源:中国证券网 作者:- 2009-08-18

 
  在去年的上海华人收藏家大会上,笔者作为演讲嘉宾曾作过题为“努力创建收藏学”的发言,这同时也是我思考良久的一个倡议。当时在会上,这一倡议受到了不少收藏界和学术界人士的关注乃至赞同,也为海内外一些媒体所报道。这之后,笔者又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并多次在学术交流中对自己的这一观点作过一些补充。如今在再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文字。  

 

  一、就其地位和作用而言,收藏乃是艺术市场最重要的实质性环节。

 


  我们说,艺术品买和卖的统一就是作为商品的艺术品的流通。这个流通全过程的主要脉络可以逻辑地表述为:艺术生产者—艺术品—艺术商业中介—艺术消费者,而文化中介(艺术批评、新闻传播等)则对上述过程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另外,我们当然可以用艺术品交易场所所交易的艺术品的范围领域或者艺术商品行销区域来界定艺术品市场,也可以把一定时期、地区内对艺术品商品有效的供需关系叫做艺术品市场,甚至在广义上将艺术商业整个运作系统称为艺术品市场,不过在现实的根本意义上,艺术品市场可以说是指相应于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一定规模的艺术消费者群体。艺术消费使艺术品市场真正得以存在,使艺术品成为现实的产品,使艺术生产得以最后完成,为艺术生产创造出新的更多的需要,它们成为新的艺术生产和艺术商业经营行为的动力和目的。在作为流通过程逻辑终端的艺术消费者当中,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的艺术收藏,都具有决定性的优势地位,暂时性的购买消费,例如单纯装饰意图的艺术消费,常常并不是主要的。因而,可以说没有健康的艺术收藏也就不会有健康的艺术品市场。

 


  将艺术品作为有价值的物品,同时作为艺术欣赏客体和文化研究对象,自觉地进行搜寻、选择、购买、聚集、珍藏乃至展示、探究的艺术消费行为及其方式,就是所谓艺术品收藏。我们知道,“艺术”的词义边界随着时代社会环境变化而呈现某种不确定性,其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变化。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事实上很难区分。因而,艺术品收藏与普通意义上的收藏几乎是相通的。收藏与投资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常常同时就成为现实的或者潜在的一种投资方式。然而,收藏又并不等同于投资。那种反对拜金主义、利润至上主义的走向文化层面和坚持文化至上的收藏,才称得上健康科学的有灵魂的收藏。

 


  二、改革开放30年,中国现代意义的艺术品市场和收藏业发展迅速,在各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并且正在加快步伐与国际艺术品市场和收藏业接轨。

 


  艺术品市场和收藏业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和文化增长热点,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且投身其中的领域。但同时这一领域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还很严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和收藏事业如今到了其发展的关键时候。有目共睹的是,中国对于艺术品市场和收藏的理论研究极为薄弱,与其应有的地位和现实的需要太不相称,大大滞后于中国艺术品市场和收藏事业的实际发展,也落后于国际上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这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和收藏事业健康有序化和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中国收藏界认识不清、理解混乱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收藏界总体上既没有相对统一的基本认识,也缺乏科学合理的运作方式。与此同时,我们也缺乏收藏分析研究人才,更不用说这方面真正的专家。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本身是现象描述、即时新闻或经验体会所不能代替的。作为收藏事业一翼的理论的萎缩必定会严重影响另一翼收藏实践的健康发展,这是不言而喻的。

 


    三、创建一门收藏学正当其时。笔者呼吁,收藏界和学术界同道携起手来,积极努力,脚踏实地创建收藏学及其专业,而首先是中国收藏学。

 


  由于种种原因,当今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和收藏业正进入调整期。同时这也可以说是为以后艺术品市场和收藏业的更好发展做好学术准备,夯实理论基础的时期。作为人文科学独立分支的收藏学,理应成为人文科学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和高等院校的专业之一。这就是要将收藏行为和收藏活动提高到文化和学术层次。收藏学体现出对收藏历史和收藏行为进行认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科学性和系统性,它绝不是一般的论述收藏的文字。收藏事业的发展需要收藏学,与收藏实践处于互动关系当中的收藏学会是一门显学,它的生命和真正价值存在于联系收藏实践的不懈探讨之中。

 


  收藏品,无论图像还是器物,均可成为历史文化密码的物质载体,具有空间的移易性和时间的穿透性。古人云:“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图像证史”成为当今学术界热点之一,其学理的精神实质也同样适用于器物收藏,亦即“器物证史”。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在人们的文化记忆中,图像、器物与文字一起承载、确证、传递文化基因和文明历史。所以,收藏品也是文化史可视可感、可读可解的具有一定标志性的物证。

 


  收藏学把以收藏品(图像和器物)为核心的收藏文化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对象。它决不局限于收藏品本身和收藏品的市场交易、投资效应。任何形态样式的收藏活动行为和收藏品都必然处于特定的大文化构架之中。可以说,收藏文化乃是通过藏品的选择、购买、贮存、展示、交流转让、流传和研究等步骤,以艺术审美文化为中心,以投资为显在或潜在常态的系统性实用文化。它从属于社会大文化,在现实的时代背景下,在社会大文化构架中确证其存在的合理性,显现其生命力,在同其他各文化构成成分(经济、政治、宗教、伦理、军事、教育等)交互影响、作用的过程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社会文化功能。

 


  同时需要强调,收藏学应当是遵循学理学规的理论体系,它的创立建构决非易事,乃是一项密切联系收藏实践的复杂的学术工程。收藏学研究要将现实的变化万千的收藏行为、活动和现象结合起来。它并不与人们极为丰富并且继续在积淀的收藏实践经验相互排斥。创建收藏学需要努力的方向包括: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并且国际对话的背景下,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化观念秩序中确立收藏和收藏文化的地位;相关主题的不同学术文本逐渐构筑起一个知识体系;建立起收藏学本身相对稳定而统一、可以借以对话交流的术语系统及其表述方式;形成自身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和评判标准;以学术建制的方式沟通收藏认识与收藏行为,等等。

 


  可以相信,收藏学的创建将会为收藏界的对话交流构筑一个理论平台,有助于梳理收藏现象,厘定收藏的“游戏规则”,探寻收藏文化的深层涵义和社会价值,逐渐趋向理论共识,改变收藏领域种种混乱无序的情况。

 


  例如:价位这一艺术品收藏的重要术语在现实使用中就非常混乱。有人把个别艺术品的一次成交价称作价位,有人用价位指代艺术家的报价,也有人将某价位看作一个恒定的指标,其实都不同程度反映出价位认识误区。收藏家往往很关注艺术品价位,艺术品价位实质上是相关艺术家的价位。现实的艺术品价位,意指某个艺术家的作品被市场所认可的相对稳定的价格幅度或者说价格定位。它有三个要素或者说三个判定标准。第一个要素,是市场现实性。这是指作品现实地为市场所认可和接受。一位入市的艺术家想要赢得市场的青睐决非易事,也不能随心所欲。法国画家雷诺阿(Pierre -Auguste Renoir)早期画过壁画、宗教画,都没有被市场充分认可,后来有了肖像画的高价位,这除了他自己勤奋努力,无疑得助于艺术知音、出版商乔治·夏尔潘蒂埃夫妇的青睐和大力推荐。清代画家华喦(号新罗山人)的卓越艺术成就史有定论,然而当年他橐笔江湖,耕耘砚田,却生活颠簸,清苦常伴。他60岁时自述:“砚田既薄刈,精粒荒鲜收。体泽苦非润,肤槁岂复柔。”甚至到了暮年,他虽体弱多病,亦不得不为生计而劳顿奔波,并且委托学生代为售画。其画上题款有“新罗山人呵冻写,时年七十有五”。古今中外许许多多艺术品市场实例表明,市场认可与学术或艺术认可并非一回事,两者也不一定具有同比关系。艺术品的市场认定或价格定位虽说要将艺术质量作为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但这是指市场认可的艺术质量,它并不以学术界、艺术界的认定为绝对标准。

 


  价位的第二个要素是稳定性。价位是一再显示出来,重复出现的,可以当作市场交易某种依据的东西,而不是偶尔表现出来的东西。它一般反映艺术家正常水平作品的价格幅度。价位的第三个要素是相对性。它是相对于某一时期和某一具体艺术品市场而言的,具有凭借各种因素发生升降的可变性。因而,现实的艺术品价位成为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品市场树立起成熟的市场形象的标志。

 


  藏品鉴定的混乱已经严重影响收藏事业的发展。藏品鉴定的法规不全,监管缺位,诚信缺失,有目共睹。关于藏品的鉴定,定朝代、辨真伪、分优劣,迄今尚无相对统一的标准,也缺乏收藏鉴定界公认的有效方法。艺术实践,鉴定经验,文献考订,现代科技,还有信息比照,种种方式方法该如何认识,其相互关系如何,怎样才能在积极探索和艰难行进中,逐渐重建收藏鉴定的真正权威,这些都有必要在收藏学的框架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进行认真探讨。当然,藏品鉴定常常不能是终极性的,而某些不完整器也自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上述例子不仅可以用来说明创建收藏学的必要性,而且也可以佐证收藏学是一门“通学”,它需要打通不少相关学科。收藏学关涉到的学科知识较广,种种知识方法都需要有机地综合起来,围绕着收藏行为和收藏文化进行研究,盖因对收藏现象和藏品的深入研究,需要综合分析其社会的、历史的、经济的、文化的、技术的、审美的、心理的、道德的等等诸多因素。

 


  关于收藏和收藏文化研究的几乎每一个子课题都可以延伸铺张并且深入开掘,从而形成收藏学的一个个分支学科。笔者从欧洲留学考察回国后1994年率先在中国美术学院开设“艺术市场学”课程;1995年5月正式出版了研究艺术品市场的理论专著《走向艺术市场——理论与应用》;之后又对它做大幅度修改增补,于2003年4月题名《艺术市场学》出版,它被列入“中国艺术教育大系”。它仍然是很不完善的。我们还可以而且一定会有诸如收藏文化学、藏品鉴定学、收藏心理学、收藏管理学、收藏美学等这样的非常有潜能又吸引人的收藏学分支。

 


  或许有的人已经在收藏学的方向做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努力。笔者旨在呼吁收藏界和学术界形成具有普遍性的收藏学学科意识和较广阔的系统性的学术眼光,共同来努力创建和逐步完善收藏学理论构架。

 

 

   四、收藏学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

 


  理应与炽盛的收藏事业相适应、相匹配的收藏学人才,现在极其缺乏,这方面真正的人才说是寥寥可数也不算夸张。对收藏历史的梳理,对收藏文化的钩深致远,收藏的咨询、投资,藏品的鉴定,藏品的拍卖,收藏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收藏的传播和教育等等,无不紧缺专门人才;而收藏界和越来越多开始从事收藏的公众,也需要拥有收藏学知识和应用技能,需要接受收藏学专家的帮助。

 


  笔者认为收藏学人才的培养虽说也不排除师徒传授的模式,但更需要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专业进入高等院校,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构成部分,以便更好回应时代社会的呼唤。

 


  这样独立的收藏学专业不同于以往从属或借住在其他专业(例如历史学、艺术学、考古学或者艺术市场学)门下的一些关涉收藏的课程,它应当有自己的培养目标,有自己有机建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如果说现今中国高等教育存在所培养人才结构性过剩现象的话(例如考古学、艺术学即艺术史论的毕业生对口就业趋于困难),那么收藏学的专业人才将大有用武之地。笔者认为,高校收藏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是收藏及其分支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收藏业从业人员(比如说收藏投资咨询工作人员,藏品鉴定工作人员,藏品交易工作人员,藏品拍卖工作人员,收藏活动和收藏组织工作人员,藏品保护、存档、陈列、展览工作人员,收藏信息传播工作人员,收藏批评从业者,藏品出版工作人员,收藏教育者等),收藏管理人员。这里谨慎地避免使用“家”字,盖因收藏事业和收藏学的复杂性导致了收藏学人才培养的高难度和长期性。例如藏品鉴定,没有广博的知识准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当然不行;而没有长期一步一个脚印的鉴定实践,没有大量成功的经验也许更多是失败的教训,没有鉴定名师高手的传授,同样不行。收藏学专业教育重在结合相关实践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的传授,使之初步领略收藏之道,首先是中国收藏之道,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至于收藏学专业是否直接培养出收藏家?回答是否定的。事实证明,真正的收藏家需要长时期(有的甚至长达几十年)的实践磨砺,乃至需要师徒传授,在许多时候也需要经济实力,同时无疑还需要加强自觉的收藏文化意识,需要充实和提高专业理论知识,需要具有和学术眼光相联系的恢廓襟怀气量和经受风雨的定力,并非拥有藏品的,即使是收藏珍稀文物的就是收藏家。

 


  将这样的专业设置在综合性大学更为理想。收藏学本身当属人文科学,却关涉许多传统的和新兴的学科知识,它们分属文、理、工科。一般说来综合性大学拥有各门类领域研究专家,拥有多种学科雄厚的师资力量,从而有阔大厚实的学术支撑背景;同时,综合性大学相对更浓郁的学术研讨氛围也有助于收藏学专业理论的深入和系统化。笔者手头就有一个例子。据报载,清华大学近日收藏有一批珍贵的战国竹简共约2100枚,系校友自境外购得后于2008年7月捐赠母校的。由于原先的保存方法很不正规,竹简被包上保鲜膜再放进一个大密封桶,已经发生菌害霉变。清华大学立即组织多学科力量,建立实验室,进行抢救性保护,并且专门成立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这是有关藏品保护的重大研究课题,清华大学这样的高校显然会做得更好。

 


  收藏学专业的创建同样难度很大。收藏学专业不仅需要真正懂收藏和收藏文化的理论家和教育家,也需要有丰富收藏实践经验又善于理论提升的收藏家来教育、启迪学子,其实一些收藏大家本人同时也是名副其实的收藏学专家。同样,一些藏品鉴定大家也将为收藏学专业的创建做出贡献。

 


  围绕积极努力创建收藏学及其专业,笔者谈了一些自然不够成熟的看法,求教于收藏界和学界方家。笔者的心愿是希望收藏学科尽快创立,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为这一朝阳学科的萌生和成长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编辑:虹汐】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