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辰
“只要存在”是王春辰自去年策划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之后,一次针对青年艺术家的展览策划,邀请了7个艺术家,意在以点带面继续关注“80后”艺术家的个性面貌,整体思考新青年的艺术倾向和未来。2014年6月14日,“只要存在———当代青年艺术展”将在二沙岛风眠艺术空间开幕,7位“80后”艺术家高思桦、厉槟源、李亮、刘力宁、刘夷、卢征远、孟柏伸的作品将亮相。
聚焦青年艺术家来自社会和自我的挑战
之所以以“只要存在”为主题,王春辰解释道,他关注的实际是艺术院系背景的青年艺术家的生存现状。“每一个经历过学院教育的人,都会受到既成中国艺术语言与制度的影响,它们有积极的一面,让学生迅速领悟和掌握艺术的门径;但也有非常消极的方面,就是多少个学子在离开学院之后不能摆脱那些个消极的影响———生活在前辈艺术家的影子之下。”
“所以青年艺术家面对的挑战,不仅仅是社会的冲击,更多的是来自他们成长路上的那些初始因素。”王春辰说,选择7位“80后”艺术家,是一种聚焦和思考。
“艺术存在首先是个体的存在,不是他者的存在,是为了自身意义与命题的存在。它大到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艺术之路取向,小到决定一个人的艺术方式,这里所展示的虽然仅仅是7个青年艺术家,但他们具有一种时代的象征意味,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破茧而出的动向,看到了寻找独立语言的端倪,察觉了表达世界的内心细腻。”
见证艺术青年从院校走向社会的过程
这次展出的7位青年艺术家,是由王春辰在中央美术学院近几年的毕业生中挑选而出的。“他们有的今年才毕业,也有毕业三四年、五六年的。“只要存在”关注的正是青年艺术家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这个过程。当他们培育出自己的艺术语言时,同他之前所学专业的关系又特别微妙。
“高思桦今年刚从央美油画系毕业。”王春辰说,按理说,油画系培养出的画家往往比较传统写实,但高思桦却在用一种简洁的方式画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铁艺门。“她的线条、笔触却完全没有油画语言的痕迹,只是颜色在画面上的呈现,就像是从颜料管中挤出来一样,非常好看,但并不是俗气,是日常生活的提炼。”
毕业于央美壁画系的孟柏伸则更为“极端”。“央美的壁画系,培养出的学生都是在公共空间做大型壁画的,所以他们在写实、构图和主题表现上都非常优秀。”王春辰说,但孟柏伸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用铅笔在纸张上涂抹《道德经》、《圣经》、《三字经》的内容,留下很深的铅笔的印痕。“视觉看上去非常荒诞,但他却表现出很强烈的观念性。”
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所学专业彻底脱离。毕业于央美雕塑系的卢征远找到一种完全不同的雕塑语言,他用大理石雕塑出了一个个黑色塑料袋。“这是卢征远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的素材,然后他用雕塑语言加以表现,希望我们能发现我们平常不太注意的东西。这也是卢征远找到的自己的语言。”王春辰说。
“80后”的艺术表达方式不极端
“这个展览,并没有要去批评艺术学院教育,而是希望能提供一种思考: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不一定是来自于曾经学习过的语言和方法,它是五花八门的,学校的教育也应该鼓励他们去这样做。”王春辰说,他们更希望呈现的是青年艺术家群体当下的一种状态。
“现在这些‘80后’艺术家,跟以前的艺术家关注世界的方法和视角都有很大不同。”王春辰说,大部分“80后”青年艺术家不会那么暴力和极端,相反他们是采用一种温和的、反驳的态度。这一点在行为艺术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过去的艺术家习惯于直接用自己的身体来创作,强调的是一种身体体验。但大部分“80后”青年艺术家不会这样,他们对社会有更新鲜的感觉,这种感觉很难用某种情绪来描述。“他们也有自己的压力,包括就业生存,但他们采用的是一种慢慢适应社会的方法,他们的情绪既不是激烈的也不是欢天喜地的,他们对社会的表现转换得非常含蓄,也更喜欢用观念的形式去表现。”王春辰对他们这种状态非常理解,“如果他们能保持不断去创作,保持自己旺盛的创作愿望,未来在艺术上也一定会有大发展。”
14日的开幕现场,观众将被邀请参与到关于“存在”的创作制作。届时,王春辰将与7位参展艺术家和特邀的广州艺术家一起进行自由发挥的现场创作,以集体的艺术行为方式来再次揭示策展过程与艺术作品的生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