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外销瓷瓷器收藏最后一块价值洼地?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许、黄璨 2012-09-01

清康熙青花葫芦赏瓶

清康熙青花山水四开光莲子盖罐

双圈押花款

清康熙青花花鸟纹花觚

元青花鱼藻纹大盘以6888.5万元成交

嘉宾主持 赵利平 (收藏家、资深艺术评论人)

聂来阳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广州市古玩行业商会副会长)

特邀嘉宾 陈少湘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华收藏家联合会主席、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主席)

 

十年前,清三代的官窑瓷器在拍卖会上的成交价也就几千元、几万元。但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爆发性繁荣,现在的官窑瓷器价格已达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了。就在很多瓷器收藏爱好者慨叹无从下手的时候,事实上,却有一个板块正在冉冉升起,那就是外销瓷。

 

与雍容华贵、中规中矩的官窑瓷器相比,这种以出口创汇为目的外销瓷风格上更为自由活泼,但因多是日用瓷,存世量相对也较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外销瓷并不受国内藏家认可。直到今年5月12日华辰春季拍卖会,一件元青花鱼藻纹大盘创出6888.5万元的高价,收藏界才开始重新审视外销瓷的投资收藏价值。但即便如此,目前国内外销瓷的市场价位,不及同等内销瓷价格的1/2。可以说,外销瓷就是瓷器收藏最后一块价值洼地。

 

说历史

 

元青花主要是贸易用瓷

 

赵利平: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英文以China(瓷器)冠称,但大部分人应该不知道,在数世纪前,这饮誉世界的China(瓷器)指的并不是代表中国顶级陶瓷工艺的官窑瓷器,而是那些远销欧洲各国的外销瓷。对于中国瓷器历史发展中不可割裂的一段重要历史,目前收藏界,甚至全社会对外销瓷的关注度和认知程度都不是很高,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外销瓷曾经的这段光辉历史。

 

陈少湘:外销瓷的历史很悠久,最早在唐朝的时候,中国就已经有瓷器远销海外了,到清朝康乾盛世的时候,外销瓷的出口数量达到了顶峰,直到现在,仍然还有瓷器出口。外销瓷贸易之所以在清朝时期最繁荣,是因为康熙年间皇帝比较开明,开放了海禁,催生了广州的十三行,那个时候清朝就是用大量的丝绸、陶瓷、茶叶去换取白银、鸦片和其他贸易产品。

 

聂来阳:我在海外待了32年,时间大多花在了瓷器研究上,目前在国外最多的外销瓷就是广彩。追溯中国外销瓷的历史,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唐朝时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对外输出唐白瓷和唐三彩;第二个阶段从元朝开始,当时的中东国家开始从中国定做大件的瓷器,不但图案是他们提供的,还要求用进口料。因为当时中国瓷器用的青花料是平等青、回青、浙江青,还有岭南的土青,但是硬度都不太好,于是他们就从苏门答腊岛进口了一些青花料。在元青花中,大罐、大瓶、大盘、大碗主要是为了适应中东地区席地而坐、一起吃饭的习惯而特别生产的大型饮食器皿。

 

到了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带了不少瓷器分赠沿途各地,这时外销瓷的风格与前朝也不一样了,但做工仍十分精致。但从万历年间到嘉靖年间的外销瓷,都比较粗制滥造,纯粹为了出口而出口,这是第三阶段。现在我们在海外看到的“海捞瓷”或者叫“沉船瓷”,多是元末明初的外销瓷。

 

第四阶段是从明末清初到康熙末年,在康熙四十八年到五十二年间,中国的瓷器一船一船销往海外,这一时期的许多瓷器因沉船而封存在海底。康熙时出口的瓷器大多也是外国定做的,但仍以中国的传统图案居多,而不是西洋画。直到雍正和乾隆年间,大量出口的外销瓷才画上了西洋画,是按照当时国外提供的图案烧制的,正是这个时候,广彩开始出现。当时广东没有好瓷,就从江西订购瓷胚运回广州,再按照国外提供的风格进行加工。那个时候,全世界的瓷器全都是广彩,所以广彩是广州的骄傲。现在有些人看低广彩,但假如你现在手中有一件雍正时期的广彩,那就比官窑还珍贵。

 

陈少湘:外销瓷的发展的确很大程度取决于来料定做和来样定做,虽然当年大量销往国外的瓷器是民窑而非官窑出品,但当时有一些外销瓷并不亚于官窑。另外,因为当朝的官窑不能出境外销,一些外销瓷在制作上还有意模仿前朝,例如同治或道光年间的外销瓷,就模仿康熙年间的瓷器并烙上官款。

 

这里我们还要将外销瓷与因盗墓而外流的瓷器区分开来,外销瓷和外流瓷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说收藏

 

外销瓷中西合璧大胆不拘

 

赵利平:我们总结一下外销瓷的几种外销渠道:一是对外馈赠输出;二是通过贸易输出;三是外国订制批量输出。这些外销瓷的风格和个性都很明显,如订制的图案是西洋画风,但却是用中国的笔法画出来的。但很多中国传统的藏家不认可外销瓷,说它不中不西不入流,两位如何看待外销瓷这种中西合璧风格?

 

陈少湘:外销瓷普遍带有很强烈的来料加工、外商订制的风格。官窑是不能乱画的,但外销瓷作画就没那么拘谨了,在中国传统技法中融入西方美术元素,给人的感觉更好,很大胆。所以我对外销瓷开放的创作、异国的情调、不拘谨的画法是持一种欣赏的态度。

 

赵利平:那我们应如何区分外销瓷和内销瓷呢?哪个年代的外销瓷更有价值?

 

聂来阳:这分两种情况,康熙年间对外开放,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的传教士、牧师觉得有中国文化图案的瓷器很漂亮,所以他们带回国的瓷器很多都具有明显的中国元素和历史故事,这种外销瓷既不是来料加工也不是来样定做,很难分辨。另一种外销瓷被做成八角形或者六角形,这和我们的风格就不一样了,这种外销瓷在乾隆年间很多,这种风格的外销瓷很典型很容易分辨。

 

另外还有一些特点值得注意。清朝康熙二十七年以前的瓷器都不落款,因为当时许多制瓷的师傅都是从明朝遗留下来的,他们不认可清朝皇帝,也不舍得丢弃明朝的旧名,所以落款多以双圈、秋叶、两条鱼等图形代替,我们叫押花款,代表这是官办的,不是一般的东西。到了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皇帝规定一定要写款,所以瓷器上才写上了大清康熙二十七年,正式带款。

 

陈少湘:很难说哪种外销瓷更有价值,收藏本来就是各有所爱。但最好的应该是康熙年间的青花瓷,造型好,图案也好,应该说外销瓷是在康熙年间达到了顶峰。

 

赵利平:如何挑选外销瓷?

 

陈少湘:挑选外销瓷首先要看瓷器本身有没有变形。可以将瓷器倒扣在一块平板玻璃上移动,如果会叽里嘎啦响的就说明不够好;第二,不要挑选有窑缝的瓷器,窑缝是瓷器烧制时就已经产生的裂缝,是先天不足而不是后天造成的;第三,要买“全美”的。很多外国人会在中国的花瓶上凿个洞改成灯罩,这样的瓷器就不要买了;第四,如果买的是外销的青花瓷,那要选花色好的,如果是彩的,就不能有脱釉,红色绿色掉得一块一块的就不能要。另外,有成双的最好买一对。

 

说市场

 

外销瓷未来价值有望翻一番

 

赵利平:外销瓷多是日用瓷,存世量相对也较大,现在国内收藏外销瓷的藏家是不是相对较少?外销瓷的市场表现怎么样?未来的升值空间有多大?

 

聂来阳:现在外销瓷的市场并不好,很多人不喜欢收藏外销瓷的原因,一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不喜欢瓷器上有西洋画;二是外销瓷的价格目前很低,同等价值的外销瓷,价格还不及内销瓷的1/2。打个比方,一件内销瓷两年前拍出100万元,两年后拍卖行能出150万-200万元收回。但外销瓷两年前的拍卖价50万元,两年后最多也就值50万元。所以现在国内的瓷器藏家,只有20%左右的人会收藏外销瓷,而且在他们的藏品构成中,外销瓷也只占20%左右的比例,系统收藏外销瓷的藏家极少。

 

陈少湘:目前国内卖外销瓷的人,手上的东西大多是从国外的古玩店或拍卖行买回来的,算上投资风险、外汇比率风险、运输风险,在国内出手的时候肯定会提高价格出售,买家就会质疑卖家是否赚太多。比如拍卖价2000英镑的外销瓷,没理由回国以后也卖2000英镑,加上成本,起码要卖3000英镑。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加国外的拍卖会,可以以便宜很多的价格买回外销瓷,那么逐渐就会发现国外买回来的外销瓷,和国内在售的外销瓷无论在画工、胎质、泥质、断代等方面均无两样,但价格却会便宜70%,所以也就导致了国内的外销瓷不好卖。

 

聂来阳:目前国外的很多瓷器拍卖会,90%的瓷器都是外销瓷。除拍卖行外,国外的古玩店、跳蚤市场也都有外销瓷卖,买家以中国人居多。

 

陈少湘:我觉得未来外销瓷的价格还是要升的,而且升幅会比较大。一是外销瓷现在已经逐步被国人留意;二是现在人们出入境更方便,也会逐渐到国外淘东西;三是国外收藏外销瓷的多是庄园主、农场主,大家族、基金会的继承人,隔了几代人之后,他们开始陆续抛出外销瓷,随着市场上外销瓷数量的增加,市场的流动也会带动外销瓷价格的上涨。

 

聂来阳:未来外销瓷的价格肯定是要涨的。本来瓷器的数量就只会越来越少,一是因为中国瓷器多为实用,瓷器的损坏严重;二是在“文革”时期,国内许多瓷器被砸烂毁掉了,而国外的瓷器保存得比我们好。而且现在大家收到了好瓷器都不拿出来了,外销瓷的价格一定也会跟着走俏。

 

虽然现在外销瓷的价格涨不起来,但它未来的升值空间很大,因为现在国外的藏货其实也不多了。瓷器的价格取决于断代,外销瓷的断代已经表明了它就是有这么高的价值。现在有几百年历史,并且保存又好的外销瓷,已经不容易找到了。而且很多外销瓷真的画得很精细,可以与官窑瓷器相媲美,但现在外销瓷的市场价格不到国内同类型瓷器的一半,所以未来的升值空间非常大。

 

赵利平:那外销瓷的仿品会不会少一点?

 

聂来阳:也有假,但因为外销瓷不比官窑瓷器价格高,所以赝品也只是普通仿品,不是高仿品。造假的人瞄准的是中国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心态,以为外国没赝品,所以在国内仿制后销往国外,出国走了一圈,又被中国人买回来了。这种造假手段骗的都是些初级藏家,我们常年玩瓷器的人上手多了,一个碟子上手,掂一下重量就知道真假了。因为以前的瓷器是用柴火烧的,而现在普通的仿品是用煤气、电烧的,出来的瓷器重量会重一点。而且用柴火烧出来的瓷器上面会有火屎,而用煤气、电烧,温度控制得很好就不会产生火屎。

 

知识D

 

外销瓷

 

中国自17世纪起大量出口瓷器,至康乾盛世时达到顶峰,这些创汇销往国外的瓷器就叫外销瓷。专家介绍,当年大量销往欧洲的瓷器是批量生产的民窑,并非官窑。西方包括日本见到的中国官窑,要到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烧毁圆明园以后。也就是说,在20世纪初之前,西方人是没有见过中国官窑的。

 

所以,曾于数世纪前,就以China(瓷器)之称饮誉世界的瓷器不是官窑,而是外销瓷。20世纪后,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等国也开始制作瓷器,仿制的也是外销瓷。外销瓷在西方世界的影响远超官窑。

 

据《瓷器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一书记载:“从1602年至1682年,短短80年里,中国瓷器的输出量竟达1600万件以上。”据西方学者焦革研究,18世纪欧洲所进口的瓷器恐怕超过6000万件,甚至达到1亿件。19世纪,因战事不断,出口瓷器有所减少,专家估计也有3000万件以上。

 

但据瑞士知名西方古董公司负责人甘文乐介绍,欧洲确实藏有大量瓷器,但由于战争等原因,现在大约只剩下十分之一,一两千万件,能在欧洲市面上流通的只有50万件左右。

 

外销瓷的国外拍卖市场比较成熟。在2011年伦敦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一件清嘉庆外销葡萄牙青花瓷以约合358.7万元人民币成交,另一件明早期外销到伊比利亚的青花长颈瓶,最终以311.3万元人民币成交。

 

目前在国际拍卖场中,外销瓷拍卖分为两类:一类是“沉船瓷”,另一类是西方贵族家庭继承下来的瓷器。

 


【编辑:宋林林】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