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OCAT与公共艺术(图)

来源: 金羊网-新快报(广州) 作者:- 2009-05-16

  

 

  4月30日,一个名为“OCAT与公共艺术”的展览在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OCAT)拉开序幕,该展览分四个单元全面地展示了O-CAT建立近5年以来,相关的公共艺术项目、公共艺术作品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成立于2005年的OCT当代艺术中心,隶属于何香凝美术馆,它是中国目前唯一一所隶属于国家级美术馆的非营利性当代艺术机构。自成立以来,OCT当代艺术中心秉持了何香凝美术馆长期致力于公共艺术的推动与建设这一学术传统,多次策划并推出各种大型的公共艺术计划。而具有回顾性质的“OCAT与公共艺术”,则是以过去的一些富有代表性的项目为基础,通过“深圳地铁华侨城段壁画工程”、“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OCAT当代舞蹈剧场演出季”、“OCAT当代公共艺术收藏”等四个单元,全面地展示OCAT建立近5年以来,相关的公共艺术项目、公共艺术作品的图片、影像资料。这些具备同类性质与围绕相同方向话题展开的艺术资料,将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对“公共艺术”的思考与实践。

 

  所谓的公共艺术,是由英文的“PublicArt”而来,“public”的含义包括公众的、公共的、政府的、公开的,就字面而言,它所指涉的对象均为群体、大众。20世纪以来,伴随着现代绘画、雕塑和建筑以及当代公共空间的发展和转型带来的城市文化新需求,公共领域思想、公共理论的讨论、大众媒介的传播等,逐渐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对公共艺术发生、发展的推动力量。随着社会化功能、内容与形式、艺术家个人与公众关系这几个方面的转变,公共艺术的内涵也随之不断演变,需要被重新理解与阐释。今天,公共艺术已经成为了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种十分重要的当代文化现象,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新取向。

 

  作为文化的物化载体,由人文、社会、环境等主体构成的公共艺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社会内涵。在本次展览的第一单元“深圳地铁华侨城段壁画工程”中,便与观众回顾了2004年6月(深圳地铁通车前夕),策划人黄专应何香凝美术馆和华侨城之邀为深圳地铁华侨城段三个站区策划的大型中国当代艺术壁画创作。当时的策划理念被称为“地铁美术馆”,是在中国地铁这一公共空间首次展示当代艺术原作的创举,而壁画的策划更是根据华侨城三个站区的地面主题景观———中华民俗村、欢乐谷和世界之窗,分别确定为“和睦”、“欢乐”和“大同”三个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创作主题。

 

 

  王广义的《世界,你好》,以祈求世界大同和和平为主题,运用波普主义的风格手法,展现了当代中国人开放、自信和宽容的精神面貌;张晓刚的《大家庭———地铁》,则是以艺术家典型的创作手法塑造了一组中国当代家庭的群像,画面充满着和睦、安宁和自足的意境;方力均的《欢乐颂》,塑造了在花丛中奔向大海的一组儿童群像,象征新生的人类对未来崇高世纪的向往。伴随着该计划最终于2006年5月18日在深圳华侨城段三个地铁站的实施,这三幅中国当代艺术的经典壁画不仅见证了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奇观”,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了艺术家个人、艺术机构与公众关系的一次亲密接触。这可以理解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它不只是对艺术生存空间在某种程度上的扩张与推动,也不只是在时间维度上为艺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延伸的条件与方向,更充分地体现出了艺术与其所在的特定地域环境的有机联系,三位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正是以其作品对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特区这一城市的特质描画了另一个观望的视野和思考的读本。

 

  除此以外,在其他单元里展出的,通过现代舞工作坊、户外表演、创作讲座等多样方式来展开当代表演艺术和公众之间的对话,以及艺术家隋建国针对浦江华侨城规划创作的名为《偏离17.5度》的大规模公共艺术作品等,无不反映出了本次展览的中心主题———“自由主义与公共艺术的关系是未来若干年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真正的硬问题”。

 

  一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很少考虑自己在公共领域中的位置和功能,也很少考虑建构公共性空间对自身发展的积极影响。而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当代艺术却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公共发展的空间,这迫使艺术家和公众更多地去思考与关注当代艺术在公共空间生存的问题。从地下走到地上,由对抗到博弈,由个人实验室走向政府展场和更为广阔的公共领域,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既是开放文化的逻辑结果,也是更多新问题产生的逻辑起点。本次展览提出的“自由主义与公共艺术的关系”,正是针对当代艺术被政治权力收编、向大众文化和资本权力妥协等诸多矛盾,努力去寻求一种新型的自由主义,一种多极的宽容的自由主义。

 

  然而,艺术毕竟不同于医学和其他科学实验,无法在封闭的实验室找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在保持某种公共底线的前提下,“OCAT与公共艺术”这一展览为我们展现了在当下的制度环境和文化场景中,中国当代艺术走进生活、对话公众的种种实践行为。这些介入到公共关系中去的作品和计划,不仅为改变艺术本身找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也将更加生动地、有效地启发了我们对时代与生活的理解和创造。

 

 

【编辑:张瑜】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