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拍摄《清明上河图》
九十年代早期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波普”意味。所谓“波普”(POP)即是指艺术的流行性、通俗性。虽然在西方商业文化高度发达的五、六十年代就出现了“波普”艺术样式。但中国艺术家运用“波普”方式表现时下情境的中国文化状态,反映具有综合特征的社会现实、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则体现了一种艺术与时代默契的意义。在这类艺术中,主要图象往往是人们熟知的文化符号,但它们不是被直接转述到画面中,而是经过艺术家的重组,形成宽泛的联想效应和耐人寻味的视觉结构。同时由于艺术家在语言上的个人机智,作品具有不同的面貌。
洪浩的艺术是这类艺术中的一个典型。他敏感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特别敏感于精神领域内的不和谐状态。出于对事物表象的幽默和文化深层意义的探究,他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版线装书之“壳”,装进了现代文化之“躯”,构成本来难以言传的文化时间差和空间差的视觉形象,在他的作品中,隐含了极有弹性的幽默。
洪浩的机智还体现在艺术语言上,只有他那种对艺术语言精益求精的专注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才能产生那些“乱真”的“古书”形象。在丝网版画的制作上,他极其考究细节与整体的关系,每幅画用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印版制造作品形象的质感。正是这种既符合艺术主题,又引人入胜、经得起琢磨的语言魅力,使洪浩的作品有了很高的艺术纯度。
【编辑:王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