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香港佳士得2014年秋拍“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专场,该作以5000万元港币起拍,通过22分钟的竞拍角逐,最终以3.48亿港元(超过2.78亿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所有国际拍卖行拍卖的最高纪录。后经记者证实,买家为内地知名藏家刘益谦。
毫无疑问,对于唐卡艺术的收藏市场,这将是一个里程碑事件。
正在郑东CBD天下收藏进行的一场藏饰文化艺术展上,记者零距离感受唐卡的艺术魅力,并求教几位来自藏传文化学者及画师、收藏界人士,一窥唐卡的神秘世界。
青海民族大学教授、《青藏高原论坛》副主编唐仲山评价这一消息时说:这是唐卡创纪录的一次拍卖,它传达出一个市场信号:唐卡火起来了。自去年以来,在藏区,古玩收藏行内和文化高端圈内都开始体现这种趋势。
从收藏市场来看,早些年,唐卡一直比较小众。直到2006年唐卡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热度迅速飙升。
原本是宗教载体的唐卡,从宗教供奉进入艺术收藏领域,尤其新唐卡的产量迅速抬升。随着市场对唐卡传统工艺的认知提升,这一两年,老唐卡的价值被更多人认识,价格迅速抬升。甚至在供奉大量老唐卡的寺院内,不断发生失窃事件,以致寺院纷纷将唐卡存到银行保险柜内。
这件拍出天价的明代唐卡品相完美,这一事件成为当下焦点,对今后的市场更是一个积极的讯号。
“细如毛发”不是形容词
唐卡在西藏有1300多年历史,但外界对其所知不多。名贵的唐卡制作颜料和画师的费时费神是以往所大致了解的唐卡价值的一个体现。此次,得以采访到青海本地的唐卡研究资深专家和高级画师。
80后的画师扎西尖措,学习专业唐卡技艺已经二十多年,目前已经是高级工艺师,作品也多次在各种大赛与展览上获奖。扎西透露,他从小就师从老艺人进行专门的学习,随后进入专业院校的唐卡专业进行完整的美术训练及理论学习。
每一幅唐卡的完成都需要画师挑战自身的耐心和意志力,从准备画材、颜料开始,到起稿、描绘、填色、定稿,每个步骤都需精心完成,容不得有半点浮躁和杂念,尤其是在绘制过程中,每一个细微的线条都要求全情投入和专注。
扎西带到现场的作品件件精彩,其中更有刚刚拿到全国大奖的精品作,前后耗时十年完成。画工是唐卡的看点,精细描绘令人叹为观止,细节处达到微雕的水平。细微的线条需要细腻的笔来描绘,据介绍,唐卡画笔最细的那一根,仅用一根毛制成,这根毛取自猫发怒时背后竖起来的那根毛,“取其尖、硬而有韧性”。
颜料上,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以及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颜料调色制成,很多矿物原料比黄金还贵重,这些天然原料才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即使经历百年岁月,能依旧保持明丽色泽,这也是现代化学颜料所无法比拟的。
画工决定唐卡价值
市场的兴起让唐卡进入更多藏家的视线,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好的现象:传统工艺被摒弃,各种更快捷的制作方式替代了“效率低”的传统工艺。
传统的唐卡制作,最讲究的就是画工,“线条一笔一笔勾出来,颜料一笔一笔填上去”,一个唐卡画师的培养,光打线条这一道工序,要学7年,上色要学4年。而随着市场的迅速升温,大量以现代工艺生产的唐卡出现在市场,“大量一模一样的作品出现,这在传统工艺绘制的唐卡中是不可能的事情。”达洛表示,作为手绘艺术的传统唐卡,没有完全一样的两幅作品,每一幅作品都带有画师强烈的个性特点,就像书法的笔迹一样,有经验的人一眼可辨。
而以现代工艺生产的唐卡,采用复印技术,把一个画师勾的草图大量复印,找人填色,最后关键的开眉眼环节,再请技术好的画师来完成,这样就大大加快了唐卡制作的效率,但可想而知,其与传统工艺唐卡的品质也是云泥之别。
对于唐卡的收藏,几位来自藏地的老师给出了建议。扎西表示,看一幅唐卡的价值,画面的精细复杂程度、尺寸大小自然是主要影响因素,但画师的创作年龄、名气及流派等都是重要判断价值因素。此外,使用的颜料也是影响唐卡价值的一个因素,像琥珀、朱砂、红宝石等珍贵颜料,在欣赏时应注意辨别。
达洛认为,唐卡的价值最集中的体现还是画工,而画工中最关键的,一是勾线条,二是上色。线条必须一笔勾成,是最见真章的“硬功夫”。
唐仲山教授建议,不管是新旧唐卡,都还是应该请专业人士去看一下画工。“即使是电脑复制品的草图,勾图水平可以忽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但上色肯定是手工的,无法替代,一抬笔间,你就可以看出来水平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