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发展总有其内在规律:中国历史的精髓,离不开帝王心术“施”与“受”的较量;西方历史的命脉,又围绕着金钱实力而暗斗明争。
艺术史亦是如此。在中国,无论是宫廷艺术、贵族珍品,还是文人绘画、市井商品、民间工艺,都与皇权掌控下的文化大格局息息相关;在西方,自从14世纪美蒂奇家族开始介入艺术资助与收藏后,即进入了一个金钱统治时期,并由此形成了艺术产业链体系,日臻完善。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当代文化凭借其鲜明的主张、简洁的风格、工业化的产量,迅速刷新了全球的感知经验,成为了政治、经济最有力的代言人。尤其是,西方运用强劲的经济优势而不断地向世界各个角落扩张,扩张的主要手段不是政治、经济方式的直接介入,也不是军事力量的直接对垒,而是使用文化这张王牌,逐步对非西方文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普及与渗透,以至于全球化文化的战略在各个角落生根开花,来改变全人类的文化观念和审美取向,进而实现经济实体的全球一体化操控。
正因如此,1980年代随着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中国文化在主动与被动之间开始全面实践西方当代文化的各种样式与观念,技术领域的日新月异又为全球化文化战略的实施铺陈了更便捷的道路。从电视、电影等视听媒介到家用电器,从手机、电子通讯设备到电脑等一切电子化产品,以及网络技术、赛伯空间一类新科技,已经完全占有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时段和现场。其超速更新的技术领跑,带来的不仅仅是大批量信息的共振,而且完全改变了人类对文化的集体诉求,挑战了文化身份的现实意义和评价标准的固有模式,甚至在艺术领域,错综复杂的消费化、媒介化、技术化、图像化、网络化的交互情景主导了当代艺术在21世纪的全面转向,创造着属于消费时代的大众视像,并普及为集体的艺术经验。
中国这一代青年艺术家正是伴随着艺术与技术全面革新的过程而成长起来,他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视觉经验到处世心理上建立起一套符合当代文化的视觉表现与传达的原则,以至于他们的艺术呈现出两种方向:其一,由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的反思与批判转为对于文化符号特征与视觉消费化观念的表现。尤其是,通过虚拟文化情景来完成虚拟性的叙事结构,呈现出更多元的形式语言与更娱乐化、游戏化、消费化的倾向。其二,电脑技术的发展使得介入性的三维空间向穿插交叠的多重空间转换成为可能,数字技术、虚拟技术的介入,使得这一类青年艺术的根本立足点即将个人化的虚拟与现实转换的文化体验不断泛化为集体共识,追求艺术感知的全球共享。
时值金融危机事态不断扩大,不仅波及经济、政治领域,而且使得全球的当代文化战略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与定位。中国当代艺术经过30年的海外洗礼,扎根于本土的问题、本土的体验、本土的表达已经迫在眉睫,此刻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对话全球化文化的良机,关键在于我们使用怎样的艺术方式,建立怎样的艺术语言。
变通有数,有变则通!我们亟待思考的文化问题已不再是如何应对金融的“危难”,而是直面现在和未来时,艺术的“机遇”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看谁能动艺术史,谁在动艺术史?!
【编辑:霍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