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型”——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于今日在北京桥艺术中心开幕。本次展览主要试图探究在新的时代和文化语境中艺术家的新的精神存在状态和他们的行为模式及其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意义。此次邀请展不仅汇集了众多中国本土艺术家,同时在纽约艺术家联盟的鼎力支持下,还邀请到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的多位优秀的国外当代艺术家。本次展览将展出包括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在内的多种媒介的当代艺术作品,为广大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最新本土和国际当代艺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绝佳机会,积极的促进了中国本土当代艺术与国际当代艺术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主办本次展览的桥艺术中心,位于北京国贸CBD核心区域,是该区域最大的综合性艺术中心。桥艺术中心秉承"艺术"、"国际"、"时尚"的核心理念,以重点推广、展示和收藏本土当代艺术及国际当代艺术为根本使命;以广泛的国际间艺术互动为手段;以前瞻性的、富有创造力的艺术与文化创新为目标,高度关注并深度介入到中国本土及世界艺术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同时,中心力求充分发挥自身的"连接"与"整合"作用,依靠国际水准的专业服务团队,全球化的视野和高度,成熟规范的运作模式,在艺术和文化的展示与传播、艺术品收藏、艺术品投资顾问、公众参与和国际间交往等环节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艺术中心总面积15000余平米。目前中心一期工程已竣工,面积4200平方米,内部共分2层。第一层为综合活动区,其中包括一个长35.76米,宽21米,高4.5米,面积884.5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动大厅。该展厅配有一流视听效果的舞台灯光和音响设备,可用于包括表演艺术、时尚庆典、新闻发布等在内的各种大型公共活动。同时,该层还拥有信息资讯中心、画廊、艺术书店、咖啡厅、茶艺馆、餐厅等一应俱全的配套设施,为公众及会员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体贴服务。第二层为当代艺术空间。
当代艺术空间是艺术中心专门开辟的用于艺术展示的独立空间,面积960.2平方米,分为主/副两个展厅。该空间设有国际展览标准的全自动布置式活动展板,可自由的根据特定的展览需要对展厅空间进行分割和组合;同时该空间还安装有一流的灯光照明系统和恒温设备,是展示以架上绘画、雕塑、装置及多媒体艺术为主的当代视觉艺术的极佳场所,为来自国内外的优秀艺术家搭建了展示其卓越才华的理想平台。
艺术中心(二期)正在建设中,总面积9000平方米,其中包括2800平方米的国际艺术商务中心和3000平方米的国际艺术工作室。
桥艺术中心位于北京国贸CBD核心区域,依靠该区域高度完善的交通、通信、服务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密集的国际级跨国公司、财团、企业机构形成的巨大区域效应和辐射能力,为国际艺术界享有极高威望和重要影响的艺术机构以及从事艺术品咨询、投资、保险等业务的重要国际金融机构提供了其驻北京办公室,为其在中国境内有关项目的实施和业务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力求全面整合国际当代艺术资源,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一个国际间当代艺术产业战略联盟,不断加强中国本土与国际当代艺术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构建中国当代艺术的规范制度与国际化运作平台。
国际艺术家工作室计划是一项旨在加强中国本土和国际当代艺术的交流与对话的长期计划。艺术中心将同国外众多非赢利性艺术机构和基金会展开积极的合作,向国内外具有潜力和天赋的年轻艺术家及成熟的优秀艺术家提供艺术工作室、良好的生活条件、专业的展览服务等全面支持,再配合具有挑战性的艺术项目,深度整合当代艺术的本土经验与国际资源,真正实现中国当代艺术及其生态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2.本次展览信息
力 - 型——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
策展人: 赵树林 马克-宏格布勒(瑞士)
时间:2008年4月30日——2008年5月25日
开幕酒会:2008年4月30日下午3:00
地点:北京朝阳区建国路78号桥艺术中心
乘车路线:
1.乘坐 205 666 667 668 669 647 715 728 810 930 到八王坟,往东300米
2.乘坐402 405 到四惠桥西,下车即到
3.地铁一号线大望路站,B出口往东700米
力 - 型
中国当代艺术与当代中国一样,被胁裹在一个中国独有令世界羡慕的急剧转型的时代,而近一年来中国的进程竟然到了主要靠国内各大利益集团的互动,而大大减少靠国际力量帮助的情境。在这个新的语境里,艺术家的存在一方面常常逼近崩溃边缘,一方面又为完全前所未有的新的可能性的地平线兴奋,震撼。
如果我们接受这种说法,说到底只是艺术家的精神和行为模式,那么,艺术在一个接一个到来的新语境中,艺术家最常指向自己的问题便是那个永恒的问题:我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不同的仅仅是问这一问题的周期越来越短,频率越来越频繁而已。
市场运作,艺术家和批评体系,视觉媒介或者非视觉媒介的采用,团队方式还是个人的孤独制作,有效还是无效的研讨会,和画廊合作还是避免画廊,零星出售还是一揽子打包出售,注重画面分析或者……但这一切都是细节,在时间,空间,速度,人际的喧嚣中的无数细节,而将这一切暂搁置的时候,艺术家并非无依无靠,也并非会造成自身对自身的空前的认同危机——他将面临的是创造今日的新的民族性,本土文化,本土传统,本土目标……和新的形而上的一致。
今日在中国工作的艺术家们(也包括一些在中国工作,已自愿地部分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外国艺术家)正是处于若隐若现的这一总体目标下,又处于无数令他们精神处于挣扎状态的细节中。一方面他们成功地调和了矛盾的诸原则,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调和它们,而是从它们之中汲取艺术所需的强大张力。这样,形成了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新的艺术阶段的新的存在状态。一方面艺术家由于矛盾的重压,驱动凝聚了火山四射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他们必须以创造的既神秘又时隐时现,既条理分明又不时打破的过程来把它归结为一种"秩序",
一种"模型"。力,我们知道的很多,而新语境中的"型"我们知道的很少。它是带有秩序的形式,范型,模型, 也有转型的意思。
本次展览试图探究在新语境中艺术家的新的精神存在状态和他们的行为模式,看到他们在新的语境之中是"如此完美的不完美",看到他们是如何激动人心地在现有的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之上创造新的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而不论这种创造动机是被迫的或是出于自愿。艺术家们有的正处于纯学术向市场的转型,有的处于跨文化的难点,有的着力关注与公众、媒体的关系,他们有非常多重的兴趣。但他们有意识无意识地都自然处于"力"与"型"的范围之内,亦即都处于这一总体目标之内。
这次展览主要从总体目标观察,因为作者认为确定、强调这一新语境中的总体目标极为重要。这一总体目标包含了艺术家与艺术内在逻辑的互动,艺术与中国剧变的社会现实的互动,也必然包含中国人的精神现实与世界的精神——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成为一段历史的标志的互动。
这里笔者想起法国新浪潮电影最光辉的名字:戈达尔。他说;"什么是电影?就是比电影更多。"延伸它的意义我想说:什么是艺术?就是比艺术更多。
【编辑:刘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