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罗中立完成油画《父亲》,次年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轰动全国。当时,罗中立还是四川美院的一名学生。
延续《父亲》的超级写实主义风格,朴实的人道主义精神,同年9月,《父亲》姊妹篇《春蚕》问世。
“其实也可以叫做‘母亲’。”罗中立说。
罗中立,父亲,布面油画,1980年,155×222厘米,中国美术馆藏
“父亲”和“母亲”,都是对农民形象的深度刻画,前者用一张巨大的、真实的、布满皱纹的、饱经沧桑的枯黑脸庞,揭开了与以往艺术作品中完全相悖的父亲的形象。
后者则完全隐去了“母亲”的脸庞,她低头仔细拨弄着一片桑叶,最抢眼的是如蚕丝般的满头银发,以及一双青筋累累、如枯树皮般的、干瘦劳作的手。
与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被精心照顾得圆圆滚滚的数十条蚕宝宝。
罗中立,春蚕,布面油彩,1980年,137.3×219.5×6.5厘米,龙美术馆藏
“《春蚕》描绘的就是传统中国农耕社会里男耕女织的分工,用‘春蚕到死丝方尽’来表现一位母亲形象。”罗中立说。
《春蚕》完成后,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一个到美国的展览,但此后30多年,这张作品再也没从美国回到中国。
罗中立正在创作《春蚕》(左);《春蚕》草稿(右)
“我自己都不知道这张作品到哪里去了,应该是被美国的收藏家收藏了。”罗中立回忆。后来证实画作于1985年被美籍华人艺术家蒋铁峰收藏。
33年后,2013年11月,龙美术馆收藏了此件作品,回归国内。
现在,《春蚕》正在龙美术馆(西岸馆)“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览上与观众见面。
龙美术馆(西岸馆)展览现场,从右至左分别为罗中立、庞茂琨、王怀庆、程丛林作品。
因为最早创作的《春蚕》不知所踪,1982年、1983年,受学校要求罗中立先后复制了两幅《春蚕》,作品构图和画面与首次创作的《春蚕》并无两样。
最明显的区别,龙美术馆藏的1980年版《春蚕》,母亲胸口别了朵红花,1983年版别的是黄桷兰,1982年版则没有任何装饰。
1980年版《春蚕》
1982年版
1983年版
1980年版《春蚕》更多作品细节,请移步龙美术馆(西岸馆)展厅观看。同时展出的还有何多苓、庞茂琨、陈丹青、喻红、张晓刚、周春芽、曾梵志、方力钧、展望、向京、曹斐等近百位艺术大咖的近百件佳作,再现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的发展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