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变动的一个主要变化,而且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深刻变化,是中国人所谓的“改天换地”。对于空间的改造与生产,既直接展现了历史的变化、社会的变迁、权力的运作,也反映了各个时代中人的空间意识与空间意志的变化,以及加诸于空间的权力志向以及时代欲望。
曾力是中国最重要的舞台美术设计师之一,这次展览将呈现他作为最早关注城市化进程的实验摄影艺术家的一面。从1997年北京城郊明十三陵开始,曾力的目光从没远离过这个经受着剧烈现代化浪潮冲击的城市。在跨世纪的十年里,中国曾涌现出批以拍摄城市空间(尤其是捕捉濒临消失的历史景观)为追求的摄影师,而曾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时拓展了其摄影创作的观念,从而获得独立的艺术品质。他将视野扩大到城市的日常建筑,继而又延伸到特殊历史时期的工厂遗迹,正如Christopher Phillips所说的那些已经极大地失去了被严肃关注的中国日常生活形态,通过曾力的镜头一次又一次被无情地照亮。
北京曾经是皇权城市,也是军绅政权的暂时的权力中心,更是人民共和国的权力中心。各个不同时代对于空间的认识也各不相同。尤其是人民共和国所经历的各个不同历史变迁时期,给北京的空间形态打上特殊的烙印,其空间形态以及空间所呈现的社会心态与权力构造也各显风貌。在如今资本与权力竞相以空间为最终筹码的时代,曾力以北京为他的空间考察的视觉取样,以开阔的景象和细腻的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北京这个经过历史与权力的反复“捏/造”——“捏”合、制“造”出各种建筑与空间形态的缠绕纠结的形态呈现了出来。在这个城市空间里,不同空间各自割据,实施不同功能,消费空间、生活空间、权力空间、历史空间等并存不悖,即使这些空间相互间也发生功能交叠、纠缠不清的现象,但却最终构成今日北京在空间生产方面的整体表现与面貌。因此,北京的空间结构,反映了北京特有的社会政治关系,也反映了时代的空间要求以及生产意志,而最终结果是,北京的城市空间的反空间性与反生产性,而这也许是通过曾力的摄影所给出的视觉总结。
曾力镜头下的城市空间,往往缺乏真实感、予人此境只应这里有的“捏/造”性。他照片里的城市空间,不仅在空间上是“捏·造”的,而且在时间上也成为一种历史性的视觉参数,呈现出城市空间生产在社会变迁中的错乱、慌张的步伐。而曾力的摄影,试图以全景方式,将北京的改天换地从空间生产这个向度给出淋漓尽致的呈现。
【编辑:霍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