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也赶场子开会
难以想象,在相隔一天的时间内,南京和上海(杭州)分别举办了“中美博物馆高层论坛”与“中美美术馆高层论坛”,来自美国的馆长们很是辛苦,走南京串上海而不辞辛劳、不亦乐乎。表面上看中美博物馆的交流很热闹,实际上,仅仅停留在坐而论道的层面,实质性的展览交流并不多,与中美两国的关系不太相符。
展览交流与财务问题
中美博物馆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不仅在展览交流方面,更多的关注对方,更多的人员交往,更多的专业合作,形成了空前的局面。实际上就中美两国之间不同的社会制度,博物馆发展中的不同水平,博物馆管理上的不同特点,公众对博物馆文化依赖的不同程度,都影响到展览的交流,而其中的核心问题是财务问题。
利益关切
没有财务的支撑难以支付保险费、运输费、布展费等等,也就难以承接外来的展览。因此,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可是,钱也不是万能的。在财务面前,艺术的普世价值黯然失色,文化遗产的人类共享也成为理想。所以,探讨推动中美两国博物馆界的展览交流,要突破财务的瓶颈,首先是在需求方面建立起共同的利益关切。
中国是广角的视线
面对中国在公众需求与引进展览方面如饥似渴的愿望,美国的博物馆如果不能调整方向,客观面对中国这个发展中的国家,切实规划合理的财务预算,以增强两国博物馆展览交流的主动性,那么,中国博物馆界的转移视线而更多地面向欧洲的博物馆,也是不可避免。看看今年中法建交50周年的系列展览就能明白个中原委。
博会上书画摊位
中国博物馆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厦门国展中心开幕,与之关联的“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同时举行。当人们徜徉于各博物馆的展位,观赏它们所亮相的身段时,其角落却出现了几个现场作画并推销作品的摊位。不得不佩服江湖书画的无孔不入,同时,也质疑如此专业的博览会为何接纳这种格格不入之举。
罗丹:永恒的思想者
时隔20余年,基于中法关系,得力于文化交流的国家层面,涵盖绝大多数罗丹代表作的139件作品亮相国博,将再一次验证罗丹的魅力和经典的持续生命力。罗丹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作品中所飞涌的生命之泉和自内而外开放的生命之花,在于他给与观众的触及灵魂的震颤。因此,《思想者》和罗丹成为永恒的思想者。
大黄鸭的启示
荷兰人弄了个漂浮在水面上的大黄鸭,引来了所到之处市民的关注。对于城市来说,新增的景观应该有艺术的含量,却无关乎艺术。艺术家弄出来的事情不一定都是艺术。是不是艺术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人欣赏;要有能够让人们欣赏的创造。悲剧是大黄鸭能够游东游西,成为不知其所以然的跟风的商业化的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