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德国艺术家马克·施密茨"日蚀·月食"展天津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5-02-10

2015年2月7日下午3点,德国艺术家马克·施密茨"日蚀·月食"展在天津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作为该馆新年的首个大展,本次展览也得到moproo当代艺术画廊和天盛文化艺术研究院的协办与学术支持。

马克·施密茨(MarcSchmitz)是柏林的本土艺术家,他在柏林、慕尼黑及汉诺威的大学学习了艺术与哲学。在国际性大展上曾多次受邀参展,例如:2004年韩国釜山双年展、2005年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同时他的作品也获得广泛褒奖与认可,也被世界各地著名的美术馆或是收藏机构所收藏。

印度批评家JaiyantCavale认为,观念艺术家马克"施密茨试图展示时间活跃的本质,尽管我们都为时空、思想和感觉所限。'蚀'探索在日渐客观理性化、为二元论所主宰的世界里艺术占有的位置。事实上,展览主题仅能是'时间框架',或时间如何遮蔽我们社会里的二元化以及艺术家如何在一个日益细分化的世界里坚持下去。观众和艺术家本人都是'蚀'这项装置的一部分。这个展览包含两翼,代表大脑的两个半球,其一象征理性的部分,另一则象征气态活跃的部分。而人性里气态式流动活跃的部分应该正是马克试图探索的内容。

樱桃核与孔子的最后遗言装置于600平米大的主厅。孔子的最后遗言:'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或可象征对时间的质疑与被人们视为神圣的观念的无常。

'蚀'所探讨的也许就是艺术家感受到的不安全感,也就是在一个惊奇逐渐消失的世界里,艺术或许将不再存在。'蚀'唤起他之前同样包含空白告示牌元素的作品、对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明显指涉以及相关联的空虚,还提醒我们: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在达成经济繁荣的同时,仍然须要从活力与气态流动中获得灵感并创新。这些二元或许互相重叠,就像在这个展览里艺术家和观者彼此重叠。这个展览或许试图强调艺术家的生存,即便较老的二元论已面临新的二元论的挑战;同时不定形的、模棱两可的和气态的流动渗入了严格建立起的二元论。

策展人R.A.Suri指出,透过包含废弃广告的'遗迹',当下消费主义引出的未来主义空间和其它类似的实质指涉等所启发的随机照片纪录所构成的视觉证据,艺术家暗示了一种更微妙的机械主义。马克·施密茨以'蚀'为主题的创作整体唤起对我们沉浸于其中的及在世俗体验中被视为时间性事件的沉思、社会象征的与符号的存在的反思。艺术家对这些事件透过对氛围而非物理层面的直觉来作出注解:绘出的时间是抽象且稍纵即逝的,而非科学性的真实。

据悉,"日蚀·月食"展将持续到2015年4月7日结束。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