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米歇尔-马多开幕致辞
华-美术馆精心筹办的法国著名艺术家米歇尔-马多的个展《静-灵》拉开了一出静美的心灵与骚动的万象交替汇演的帷幕。在展览开幕之前,我们采访了本次展览的艺术家——米歇尔-马多。
记者:您在华-美术馆展览主题叫《静-灵》,这是在中国传统的语境中,之前您也在中国做过很多次展览,那么,此次展览和以往展览作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米歇尔-马多:这次展览还是在其它展览基础上的一个延续,展览的法语名字直译中文并不是“静-灵”,法语名字直译过来是“为了活着”,其实想表达的都是和活着有关的,一个人活着也有安静的一面,安静里面会有很多思考,有人的尊严存在。
记者:您的作品中的人物、婴儿和成年人带给人直观的感受就是您对生命和死亡有着一些思考,这是近几年主要的创作方向吗?
米歇尔-马多:这些年我一直想表达一个人原始的状态和人的本能的体现,包括面对死亡,我也不会是悲观型的艺术家,人总要面对各种各样在生活中的问题,这时候你的态度就很重要,也并不是宗教感在支撑一些信仰和转换在艺术的表达上。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不仅仅因为宗教而去思考这些问题,包括我在西安看到汉阳陵墓,我很震惊,我也有用一首诗歌去表现其它的思考。
艺术家米歇尔-马多个展现场
记者:在您的作品中,画面上还会有诗歌部分的呈现,作为一体的表达方式,难道绘画不够足以呈现他的想法吗?加上诗歌就更有力吗?
米歇尔-马多:我并不排斥很多其它艺术方式的介入,我也做雕塑、诗歌等等,年轻的时候我也在各个领域都表现出了热情和狂热的喜爱,所有这些其实都是我的表达,这样的片段式更有完整性,他们之间有更好的关系在支撑一个转换。绘画和诗歌在我作品中的表现,有时候是两种观点并列交织的关系,这并不同于中国古代文人画中的诗。
记者:2001年您第一次来中国,到现在已经是十年的时间,这个展览也是相对自己的一个总结。在这十年里,您所看到的中国图景是怎样的?艺术家在社会中到底能做什么?
米歇尔-马多:有些时候艺术家可能在作品之外,又什么都没做,重要的是艺术家要忠于自己的想法,忠于自己的目标。
记者:同样作为艺术家,但您来自西方,您对中国艺术家是否有既定的认识?
米歇尔-马多:中国在近30年是一个飞跃发展的时代,从70年代到现在对中国的认识,令全世界的人瞩目,中国比印度、巴西等更具有高速性,中国当代艺术家也是相当聪明,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中国当代艺术家将西方人能认识到中国的视觉图像很好的结合到一起,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家成功的一面。
记者: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发展,其中,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也是创高价,您同样作为艺术家,生活在欧洲,面对中国当代艺术家几年间在艺术品市场上的高价,您有何看法?
米歇尔-马多:首先,确实有很多欧美人通过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开始了解了现在的中国,中国当代艺术家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点去让西方人认识这些艺术品,而我们看到的高价位艺术品,我认为艺术品市场的变化是和社会的变革有关,收藏家愿意出高价去买一件艺术品会有他认为的相应的价值,但是,并不是高价位收藏的作品就一定是好的或者对的,曾经在历史上也有高价位艺术品在今天却一文不值,这取决于你认识的态度。
艺术品和艺术品市场是非常有趣的关系,我很喜欢有厚厚的美金放在一张画的前面,但这并不表示这张画有多贵,这表明了这张画多有价值。
【编辑:汤志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