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金融危机阴霾如旧,但是11 月30 日香港佳士得秋拍如常进行,张晓刚则以中国当代艺术的天王姿态,继续潇洒驰骋,其代表作《血缘:大家庭之二》以2642 万元夺得“亚洲当代艺术”专场冠军,给大家带来了春天的希望,证明了真正的艺术品是足以抵御金融寒流的。权重股,顾名思义,就是在金融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量和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股票行情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因为业绩好、股价稳健和利润空间大而成为资本争相追逐的目标。在全球艺术拍卖热潮所推动的赫赫名气之下,张晓刚名字飚进了全球当代最著名的画家之列,一跃与达米安· 赫斯特(Damien Hirst)、杰夫· 昆斯(JeffKoons)、卢西安· 弗洛伊德(Lucian Freud)、贾斯柏· 约翰(Jasper Johns)等名家并驾齐驱。张晓刚相对于当代艺术市场来说,又何尝不是一只权重股呢?其重要的地位、价格的升降,成为大家判断的重要风向标。到底是什么令张晓刚如日中天?天价是如何炼成的?相信这是很多人都希望破解的疑团。笔者潜心研究了一番,认为主要是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 以“历史性”的主题,确定自己在艺术史的地位
1958 年出生的张晓刚,如今已到知天命之年,外表温和、平静的他,其实经历了很多,十年文革动乱、生命与死亡、'85 思潮的冲击以及1992 年赴德后的反思……种种的遭遇与体验,使张晓刚确定了以“历史”为主题,作为自己对过去生活的解读与认知,《大家庭》系列、《里与外》以及最新作品《绿墙》,无一不带上历史的烙印,正如他的经纪人冷林所说的:“(张晓刚)看起来更像是一位相对‘保守’的艺术家,他坚持着绘画的叙述性,并固执地把艺术的历史维度持续性地带到今天的艺术舞台上。艺术家一直在通过他的艺术强调历史与记忆在当下的存在。”《大家庭》系列中类似胎记的斑痕和血线,《失忆与记忆》系列中投在面部的光斑和眼底的泪痕,以及《里和外》系列中的电线、灯绳、墨水和笔,这些满时代感的痕迹,通过平滑、细腻的处理,形成了“晓刚式”的图式,任何一个有过相关体验的人,看到他的作品都能够引起共鸣。艺术家李山和王广义等,通过效仿沃霍尔体现了整个时代的荒谬,而张晓刚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的家庭创伤。美术评论家栗宪庭评价他说,张的意义不仅在于作品, 还在于他的经历 十分典型地见证了中国当代所有社会变革,是“当代美术史的一个缩影”。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封闭和迥异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特质,使境外收藏家们争相收购艺术家们表现这一时期的作品。如果说里希特的绘画是一种图像的哲学,那么张晓刚的绘画则是关于人的历史性的问题。他用灰色雕像一样的老照片将一个时代浓缩在画布之上。当然,《大家庭》系列并不是一出场就受到理解和认可,当时很多评论家并不看好,但内向而执着的张晓刚他坚持走自己的路,张颂仁当时也给了他很大的鼓励。张晓刚认为“自己不可能成为一个‘文化性’的艺术家,更不可能成为一种‘科研性’的艺术家,我的艺术可能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体验’。也许正因如此,像我这一类的艺术家将与‘偶像时代’格格不入。”可能他自己也料想不到,事实恰恰相反,他成为了时代的偶像,他的执着为他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二. 好画廊对于艺术家是一个助推器
20 世纪以来,西方蓬勃发展的现代艺术不但造就了一批批杰出的艺术家,也造就了不少成功的艺术经纪人和画廊。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背后必定有好画廊辅以佐之,例如赫斯特和白立方画廊、波洛克和贝蒂·帕森(经纪人)、朋克和索娜本德画廊,而享有画廊业“帝王”美誉的里奥· 卡斯蒂里和他一手捧红了的贾斯柏· 约翰斯长达数十年的合约关系更是成为西方艺术界的佳话。国内画廊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操作缺乏规范,艺术家和画廊之间未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合作基础,很多艺术家还处在自产自销的状态,以致在创作之余,还要分心去处理繁杂的展览、销售事务。不过中国当代艺术近年的大力发展吸引了很多外资画廊的进驻,对画廊行业的规范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曾梵志和香格纳画廊长期合作的友好关系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张晓刚也是这样,从1992 年开始就跟国际级大型画廊合作,他目前的经纪人是冷林,同时他也是佩斯画廊的签约艺术家,之前还曾先后跟汉雅轩、法兰西画廊和Max Protetch 三个画廊签约。正如他自己所说:“艺术家跟画廊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合作关系,艺术家应该集中所有能量去搞创作,最好不要一边谈生意一边搞创作。因为从发展的角度看,你还不如将一部分钱交给专业机构,让你全力去从事艺术创作。这么多年来,我几乎都不习惯没有画廊了。”可见,懂得取舍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如果只是盯着眼前一点利益,那回报也只能是非常有限的。画廊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个助推器,画廊带着艺术家的作品参加高质量的国际大展、博览会,使之得到传播,提升知名度。众所周知,张颂仁作为汉雅轩老板,同时又是策展人,由于自身的西方留学背景、人脉关系以及所处香港便利的地理环境,对张晓刚进入国际市场做了很好的引介作用。1994 年带他参加了第22届圣保罗双年展,而其作品《血缘——大家庭》组画获得了铜奖。张晓刚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后,引起艺术界的关注,尤其是意大利策展人奥利瓦,一眼看中他的作品,从当时的意义上来讲,奥利瓦决定着中国前卫艺术家进入国际社会的命运。他随后邀请张晓刚参加第46 届威尼斯双年展。当年张颂仁作为策展人,带领了包括张在内的6 名中国艺术家参展,在当时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主题的旋风。张晓刚其中一幅参展作品便由美国著名电影导演奥立弗· 斯通(OliverStone)收藏。可见作品的学术身份一旦确立,市场就会随之而来。可以说,参加国际大展,其实也是通向国际市场的一种很好的途径。从另一方面讲,画廊积极、努力地为艺术家寻找终极藏家,使之进入美术馆或基金会等收藏体系,从而避免作品过早进入二级市场,在市面上得以健康稳步发展。这些优质的收藏系统保护了艺术家,减少了艺术品流落到投资分子手上的机会,使作品价格在可控的范围以内,每年以15\\%~20\\% 的幅度递增。被什么档次的画廊代理,表明了这个艺术家的档次和受重视程度,艾未未被麦勒画廊代理,曾梵志长期与香格纳合作后晋升到由国际大画廊阿奎维拉代理。张晓刚也是如此,除了汉雅轩,他后来跟法兰西画廊和MaxProtetch 画廊合作——他们都先后为张晓刚在巴黎、纽约做过个展,使他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扩大。2000年在纽约Max Protetch 画廊展出的作品全部被收藏。乌里· 西克及尤伦斯夫妇、萨奇以及古根海姆美术馆、英国Gasworks 艺术基金会都是他的重要收藏家。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画廊为艺术家提供了资金保障,减轻了艺术家的生活压力,使其得以专心创作。至于和画廊之间的合作形式,张晓刚说:虽然和不同的画廊签约过,但从来没有和任何一间画廊签过合同,大家都是君子协定,靠的是诚信和真心。也许,正是张晓刚豁达的心态和真诚的个人魅力,使他拥有很多忠实的拥趸和朋友。
三. 天价背后的艺术追求
中国当代艺术经过二十多年的蛰伏,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终于在2006、2007 年得到全面爆发,很多艺术家的价格都翻了两三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拍场上,都不断传出他们刷新纪录的捷讯,如刘小东的2200 万元、蔡国强的7400 万元等。张晓刚也不例外,在2005 年和2006 年的身价飞涨之后,曾经售价4 万美元的作品如今已涨到100 多万美元。由于张晓刚一直以来都是跟一级市场合作,收藏控制得较好,所以二级市场上他的东西出现得不是很早、也不是太多。从1994 年嘉德拍出第一幅作品25300元,迄今为止共拍出208 件,成交率85\\%,可见其作品备受推崇、热捧。他的作品价格的首次飙升是2006 年3 月的苏富比拍卖会上《大家庭》的76 万美金,首次突破百万(人民币)雄关,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第一个“百万纪录”。2007 年纽约苏富比上,他更有两件作品逾千万元。成交价格最高的当属其早期作品《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以306.5 万美元成交,折合人民币2372.31 万元,创艺术家当代油画作品的最高价格纪录;另一件“血缘”系列作品《血缘:同志》的成交价也达2071.635 万元,一再地刷新个人最新拍卖纪录。面对自己作品狂飙的价格,张晓刚显然也有点“受宠若惊”,当初只想着能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想不到市场的反应也很好,自己在一定程度还是很受鼓舞,刺激了创作欲望。但是,成功同时带来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考验:是否可以坚守住自己的艺术立场、是否会为了保住藏家对象而使作品风格一成不变?显然,在极度火热的市场里,张晓刚并没有迷失自我,艺术的创造性在他笔下不断衍生。从拍卖数据上可以看出。
张晓刚最备受欢迎的是《大家庭》系列,而屡创新高的也是《大家庭》系列,可是,希冀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张晓刚并没有忘记,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探索与创新,他没有一味重复图式去迎合藏家,在上世纪90 年代,他画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体验,创作了《大家庭》系列;2000 年以后,他开始画上世纪80 年代的体验,进行了《记忆与失忆》的探索;2008 开始着手《绿墙》系列的创作。如果说命运之神总是眷顾有心人的话,张晓刚应该是幸运的,他所创作的每一个新系列,都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包括11月份在金融风暴的重灾区纽约举办的个展,展出的全是新创作的《绿墙》系列,虽然还是沿着“历史”的轨迹,但全家福的面孔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代表革命的颜色——绿色,其新鲜的面孔受到大家的认可,几乎全部售罄。学术与市场齐头并进,对艺术家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慰呢?时代,造就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神话,张晓刚在天价面前,还是保持一贯的冥思、内敛,“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自己是艺术家”,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表达张晓刚的人生追求呢?
【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