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艺术收藏圈的热门话题之一是,过去两年中国艺术拍卖市场里几件重要艺术品的买家是艺术基金或者类似的投资公司——比如吴冠中绘制的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的买主是北京一家公司管理的融美艺术基金,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可能是被湖南电广传媒以4亿天价拍下,他们旗下的艺术品投资管理公司也管理着数亿规模的基金。这正在成为刺激市场的一个利好:如果今年的秋拍有更多的艺术基金入场竞买,或许会让已经现出疲态的市场再次出现一波上涨,至少对那些中高价位的作品而言——这往往是财大气粗的基金的主要购买方向。
根据我自己从事艺术投资的经验,我想说现在人们看到的仅仅是前奏,这是一个表演的时刻——中国的大部分艺术基金是在最近一两年成立的,已经有公开资料的有将近二十家,更多的则还在筹备中,他们现在多处于出手买进的阶段,也就是说,还是潮水汹涌人人露头的时刻,“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能看出谁没有穿着游泳裤。”
艺术基金的出现和全球金融投资行业的膨胀有关,不过相比股票、地产、股权、债券市场来说要小得多。即使在国外,在艺术投资市场活跃的也都是小型的基金——规模多在1亿美元以下,而且是21世纪以来才形成声势。当代艺术市场在21世纪初的全面增长就和新兴投资型藏家的大量涌入有关,因为相对古典艺术、印象派等现代艺术的市场,当代艺术市场的可交易作品数量更多,价格也更低,画廊等关联方也较为公开,这是新型藏家喜欢介入的市场类型。
中国国内的类基金投资行为在1990年代后期的近代书画炒作潮流中就曾出现,少数投资客集合各自的资金联合进行炒作获利。不过近来随着中国人财富的增长和对理财的关注,除了投资地产和证券市场,随着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方面的激烈竞争,部分银行也开始尝试推出新型的理财产品。2007年6月,民生银行推出了一款高端理财产品——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标志着艺术品投资开始纳入金融市场的视野,投资者可以借助理财产品的渠道进入艺术品投资领域,来分享艺术品升值带来的收益。这以后有信托公司、银行、私人企业陆续推出十多支有艺术基金性质的投资计划,且有一定的公开宣传。
中国艺术品市场近年来规模的急速扩大与价格的迅速攀升极大刺激了资本投资的欲望,但从发展阶段看,目前中国的艺术市场还处于主要由“散户”收藏和投资的阶段,类似艺术基金的“机构”收藏家并非主流。不过我相信专注于艺术品投资价值的艺术基金的出现的确会给艺术市场带来一些变化,比如对中国端拍品的争夺可能会更加激烈,因为现在的基金有着比较强的资金实力。当然,基金经理们也会发现限制的存在,比如付给拍卖行的佣金似乎有点多,这甚至让有的大型基金管理者想成立自己的拍卖行,从而更方便地买进卖出。可对基金来说,这似乎把产业链拉得太长了,不见得是好事。
西方的艺术基金投资周期较长,通常是5年甚至更长时间,市场操作的更为绵密成熟,比如部分资金用于展览和推广艺术家、艺术品的价值。而在中国,最近几年兴起的艺术投资基金的投资周期往往为3年甚至更短,这和中国市场的高流动性和人们的投机心理更为严重有关。我接触过一些艺术基金的投资者,有趣的是其中不少人有过股票投资的经验。他们虽然对艺术品、艺术家缺乏深入了解,但他们相信这种新兴的投资平台或许可以让自己赚钱——中国人最近二十年主要是在股票市场、房产市场培养起来自己朴素的投资意识的。
【编辑:汤志圆】